2017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实验》ppt(14份打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课件 / 高考复习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ppt
  • 资源大小: 20.1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6/14 16:28: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zhouzhou666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第十章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doc 678.50 KB
第十章第二讲.ppt 6.23 MB
第十章第二讲常见物质的制备.doc 1.50 MB
第十章第二讲课后达标检测.doc 386.00 KB
第十章第三讲.ppt 6.30 MB
第十章第三讲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doc 1.57 MB
第十章第三讲课后达标检测.doc 561.00 KB
第十章第一讲.ppt 3.96 MB
第十章第一讲常见物质的检验与鉴别.doc 0.97 MB
第十章第一讲课后达标检测.doc 235.50 KB
第十章规范答题模板(五).doc 80.50 KB
第十章规范答题模板(五) 化学简答题的解题策略与答题模板.doc 80.50 KB
第十章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 化学探究实验题考题类型.doc 678.50 KB
第十章章末综合检测(十).doc 404.00 KB
  规范答题模板(五) 化学简答题的解题策略与答题模板
  快速、规范答题是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在这里将高中阶段的实验题型、文字表述题型等进行归纳,提供答题模板,点拨解题技巧,突破解题容易出现的“两不能”障碍(知其所以但不能准确表达,思路清晰但不能快速解答)。
  1.液体体积测量中读数的答题关键
  答题要素
  (1)平视:视线与刻度线和凹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2)读数:液面最低点(最底端、最底处、最底部、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得分点及关键词
  (1)“平视”“刻度线”“凹液面”。
  (2)“液面最低点”“相切”。
  2.检验沉淀洗涤是否完全的答题模板
  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滤液,滴入少量……溶液(试剂),若……(现象),表示已经洗涤完全。
  说明: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四个得分点:取样+试剂+现象+结论。
  (1)取样:要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滤液。
  (2)试剂:选择合理的试剂。
  (3)现象:需有明显的现象描述。
  (4)结论:根据现象作出结论。
  3.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的答题要点
  答题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
  (2)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
  (3)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1)操作: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2)作用:需有明确的结论、判断、理由。
  4.实验现象的准确、全面描述
  答题要素
  (1)现象描述要全面: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2)现象描述要准确:如A试管中……、B处有……
  (3)按“现象+结论”格式描述,忌现象结论不分、由结论推现象、指出具体生成物的名称。
  得分点及关键词
  针对不同状态可按以下模板回答:
  (1)溶液中:颜色由……变成……,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溶液变浑浊,生成(产生)……沉淀,溶液发生倒吸,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有液体溢出等。
  (2)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逐渐溶解,体积逐渐变小(变细),颜色由……变成……。
  (3)气体:生成……色(味)气体,气体由……色变成……色,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
  5.平衡移动原理应用的准确描述
  答题要素
  (1)写出可逆反应的方程式。
  (2)改变的条件。
  (3)导致平衡如何移动。
  (4)平衡移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得分点及关键词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解答叙述方式:可逆反应+条件变化+平衡移动方向+平衡移动结果。
  (1)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条件变化:只考虑“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不变。
  (3)平衡移动方向:正向(或逆向)移动。
  (4)平衡移动结果:某些物理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或造成了什么影响。
  6.滴定终点的判断答题模板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后,溶液变成……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说明:解答此类题目注意三个关键点:
  (1)最后一滴:必须说明是滴入“最后一滴”溶液。
  (2)颜色变化:必须说明滴入“最后一滴”溶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3)半分钟:必须说明溶液颜色变化后“半分钟内不再恢复原来的颜色”。
  7.试剂的作用的答题模板
  答题要素
  (1)试剂的作用是什么? 
  (2)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1)作用类:“除去”“防止”“抑制”“使……”等,回答要准确。
  (2)作用—目的类:“作用”是“……”,“目的”是“……”。回答要准确全面。
  8.试纸使用的答题模板
  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等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个得分点和关键词:蘸待测液+点试样+对比读数。
  (1)蘸取待测溶液: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 化学探究实验题考题类型
  解答探究性实验题的基本程序可用以下流程图表示:
  1.提出问题
  首先要发现问题,对题给信息进行对比、质疑,通过思考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此外,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契机。
  2.提出猜想
  所谓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的几种可能的情况。有一些问题,结论有多种可能(这就是猜想),只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设计验证方案
  提出猜想后,就要结合题给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安全的实验方案,对可能的情况进行探究。实验设计中,关键点是对试剂的选择和实验条件的调控。
  4.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或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1.对未知产物的探究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猜测可能生成哪些物质,对这些物质逐一进行检验来确定究竟含有哪些物质。虽然探究性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在问题中常常包含了对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
  2.对物质性质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往往可以利用对比实验,即设置几组平行实验来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研究和揭示某种规律,解释某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或证明某种反应机理。
  1.(2016•大庆高三模拟)某小组同学为探究H2O2、H2SO3、Br2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打开活塞a,滴加氯水,关闭活塞a A中溶液变为红棕色
  Ⅱ 吹入热空气 A中红棕色明显变浅;B中有气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混合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Ⅲ 停止吹入空气,打开活塞b,逐滴加入H2O2溶液 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H2O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Ⅱ中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_。
  (4)实验现象Ⅲ中,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反思
  ①有同学认为实验操作Ⅱ吹入的热空气会干扰(5)中结论的得出,你认为是否干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现象Ⅲ中,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吹出Br2。
  (6)解题时注意审题,实验现象Ⅱ是A中红棕色明显变浅,B中混合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Br2被吹出,在B中与H2SO3发生了反应。
  答案:(1)2Br-+Cl2===Br2+2Cl-
  (2)吹出单质Br2
  (3)吸收尾气 NaOH溶液
  (4)H2O2+2Br-+2H+===Br2+2H2O
  (5)氧化性:H2O2>Br2>H2SO3
  (6)①不干扰,无论热空气是否参与氧化H2SO3,只要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的同时无明显颜色变化,即能证明Br2氧化了H2SO3
  ②H2SO3有剩余(H2O2浓度小或Br-与H2O2反应慢等原因都可)
  2.已知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KClO3、MnO2等氧化剂和易燃物如硫等。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氯酸钾中各元素的存在,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氯酸钾中只含有________和钾两种元素。
  假设2:氯酸钾中除含有氯和钾元素外还含有________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基于假设2,设计出实验方案。
  (3)实验过程
  根据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填写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
  第二讲 常见物质的制备
  [2017高考导航]
  考纲要求 真题统计 命题趋势
  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掌握几种重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制备。
  3.能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2015,卷Ⅰ 27T;
  2015,卷Ⅱ 13T(ABD)、28T(2);
  2014,卷Ⅰ 26T;
  2014,卷Ⅱ 10T(D);
  2013,卷Ⅰ 26T;
  2013,卷Ⅱ 26T 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有:(1)气体的制备装置选择、仪器连接顺序、净化、尾气吸收、实验操作等;(2)结合题目信息对新物质进行制备,考查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预计2017年高考将会保持对传统知识的考查,如气体制备,同时新的信息环境下与工艺流程结合考查实验基础知识是近几年的命题趋势。题型仍将以选择题和综合实验题为主。
  考点一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学生用书P245]
  1.常见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填化学方程式)
  (1)O2:2KClO3=====MnO2△2KCl+3O2↑
  或 2H2O2=====MnO22H2O+O2↑;
  (2)H2:Zn+H2SO4===ZnSO4+H2↑;
  (3)NH3: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4)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Cl2:MnO2+4HCl(浓)=====△MnCl2+Cl2↑+2H2O;
  (6)SO2:Na2SO3+H2SO4===Na2SO4+H2O+SO2↑;
  (7)N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常见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
  选择反应装置一般需从反应物的状态、溶解性和反应条件确定制气装置类型,具体如下表中所示:
  反应装置类型 反应装置图 适用气体 操作注意事项
  固、固加热型 O2、NH3等 ①试管要干燥②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③加热时先预热再固定加热④用KMnO4制取O2时,需在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
  固、液加热型或液、液加热型 Cl2等 ①加热烧瓶时要垫石棉网②反应物均为液体时,烧瓶内要加碎瓷片
  固、液不加热型    O2、H2、CO2、SO2、NO、NO2等 ①使用长颈漏斗时,要使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以下②启普发生器只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且气体不溶于水③使用分液漏斗既可以增强气密性,又可控制液体流速和用量
  3.气体的收集方法
  收集方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原理 收集的气体不与水反应且难溶于水 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收集装置
  适用的气体 H2、O2、NO、CH4 Cl2、CO2、NO2、SO2 H2、NH3
  1.下列关于气体制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碳酸钠粉末可以制备CO2
  B.用铁片和稀H2SO4反应制取H2时,为加快产生H2的速率可改用浓H2SO4
  C.加热分解NH4HCO3固体,将所得的气体进行适当处理可获得NH3
  D.用KMnO4固体和用KClO3固体制备O2的装置完全相同
  解析:选B。选项A,Na2CO3粉末可以与稀硫酸等反应制备CO2;选项B,Fe在浓H2SO4中发生钝化,不能得到大量的H2;选项C,加热NH4HCO3得到CO2、NH3、H2O的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除去CO2和H2O即可得到NH3;选项D,用KMnO4固体和KClO3固体制备O2都属于“固+固加热”型,其装置完全相同。
  2.下列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合理的是(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A中大试管的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且收集气体的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B中NO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采用B装置得不到NO;C中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集气瓶中的进气导管应比出气导管要短;D装置合理。
  名师点拨
  (1)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主要是因为NO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
  (2)密度与空气接近,且不与水反应或不溶于水的气体最好用排水法收集,如N2、CO、乙烯等。
  (2016•衡水高三测试)下图为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六种实验装置,均可根据不同的实验需要在其中加入不同的液体或固体试剂完成相应的实验。请用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