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教案
- 资源简介:
约5660字。
x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设想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众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以及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上教版化学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是高中阶段的一个教学起点。通过一年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定的认识,本章节主要在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及素养。
二、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过程及相关实验,明确它对现代化学发展的影响;了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确立的过程。
2、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体会踏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探索科学的意识;初步体会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奥秘中的科学方法(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的价值,增强科学素养,积累间接经验。
3、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原子结构发现过程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2.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同学都知道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很短,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从分子-原子学说开始,人类才开始将化学做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原子说”成为其转折点。
2、阅读一段资料,说说古典原子理论。
我国战国时期施惠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墨子则认为,物质分割是有条件的,存在不能分割的部分,其将这部分称之为“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他认为物质是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且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提问:结合以上资料,说说古人对物质的构成有怎样的观点?
3、道尔顿的原子论。
探究:道尔顿做了一个气体混合的实验,将两种气体混合,方向气体都能均匀混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联想大风吹沙)
可能:气体是运动的;构成气体的微粒很小;微粒的质量较小。。。。。。。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观点:
a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b、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c、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有不同;d、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讨论:从现代化学理论分析,道尔顿的观点是否合理。
4、汤姆生的实验--体验做科学家。
假设大家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在克鲁克斯管内的阴极包一层化学制品(该制品受到阴极射线的撞击会发出荧光),并在阴极射线的路径上放一个金属十字架。 在阳极上看到了十字架的阴影 阴极射线是直线传播的
在阴极射线上放一个精巧的小风车 射线使风车转动 阴极射线有物质的粒子构成,而不仅仅是一束光
在管子的两边分别放上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阴极射线的轨道弯曲了 粒子是带电荷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