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表述题失误例说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0/25 4:49: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文字表述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它属于综合性试题,向以其综合度高、主观性强、难度大而令不少考生望而生畏。据有关资料统计,历年高考现代文中,考生在这类试题上的得分均不理想,失误颇多。笔者以为,了解这些失误现象,对准确答好这类试题是极有意义的。 
  一、题意不审,答非所问。如1998年高考27题,针对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一问“作者为什么吃惊?”正确答案是“没几天便是立秋”,有些考生答为“心情特别激动”;二问“作者为什么怅然?”正确答案是“收获季节却是两手空空”,有的考生却答为“真真的怎么得了”。这真正是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究其失误原因,是根本没有去认真审题,匆匆上马,仓促答题。这样的答题作风显然是要不得的。 
  二、研读不透,主次不分。如1999年高考23题的第一问:“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而有考生则答成:“教育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明显的主次不分了,捡起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没有答出要害的东西。要避免此类失误,必须要把握准原文精义,找出凝聚文意的核心段,找准蕴涵文旨的关键句,这样就具有高屋建瓴的答题优势了。    
  三、纲目不清,答案重复。如1999年高考23题的第二问:“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七点:“要敢于创造;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要鼓励学生;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当然,这里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再看看某写考生的答案:“要敢于创造;要有创造意识;要鼓励学生创造;要有创造的精神;创造时要勇敢。”稍微比较一下即可发现,这五点内容实际上只是两点内容,即“要敢于创造”和“要鼓励学生创造”。遇到此类题,一方面要通读全文,排查出所有的答题要点,一方面还得比较、归纳这些要点,千万不能重复。    
  四、归纳不全,遗漏要点。如2002年高考21题,问:“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正确答案应该包含两点,一是“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二是“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该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但不少考生只是答出其中的一点,结果只能拿到一半分。这说明,考生只有完全吃透文章,才能筛对筛全所有的信息。    
  五、粗枝大叶,表述不准。如1999年高考22题,问:“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正确的解答应该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然而有的考生,说“刀法”比喻“正确的教育方法”或“错误的教育方法”,说“万像”比喻“教育对象”:都与正确答案有细微差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样的答案自然不能得满分乃至不得分。象这种因表述不准而丢分的现象,实在是不应该有的。只要稍微细心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六、忽视题干,不合要求。如1995年高考25题,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出“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正确答案应该是,第一种弊端是“死记硬背古书内容”,第二种弊端是“生搬硬套作文程式”,第三种弊端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有考生答成:第一种弊端是“书中内容装进头脑”,第二种弊端是“程式腔调模仿到家”,第三种弊端是“守着利禄主义”。你能说回答的意思不对吗?意思是对的,但这样的表述是直接搬自原文的,不符合题干“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要求。象这样的丢分不是很可惜吗?另外,高考表述题一般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我们要用最凝练的语言在有限的字数内囊括试题所要求的全部答题信息。可见,认真阅读题干,按照题干要求去落实,是多么地重要。   
  综上所述,吃透阅读材料,认真审清题意,是答好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述题的前提条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