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教育的负效应

作者:翔宇教育集团淮安外国语学校 林以广|  时间:2005/2/21 19:22: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案例:
  “不做于连式的人”
  《教师之友》2004年第7期刊有陕西庄语的《不做于连式的人》一文,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叫方杰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有一个梦》,文中这样描写道:……我有一个梦,梦见我坐在清华大学的教室里,电波从四面八方传来,老师亲切地询问我的情况,母校的同学纷纷写信给我,向我讨教学习方法……我有一个梦,梦见了自己毕业后成了省里一个重要官员,回到家乡,整个村庄都轰动了!村支书战战兢兢,不敢正眼看我,一脸横肉的邻居脸上堆满了笑,连眼睛都看不清楚了……
  老师看了作文后深感不安,和方杰谈心后得知他们家一直被人瞧不起、被人欺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小的人生目标就是读好书,将来做大官挣大钱,给那些欺负他们、瞧不起他们的人看看!于是老师跟他谈人生的意义,谈怎样理解幸福,给他讲于连,告诉他们:不要做于连式的人!
  结果那个方杰“不想做官”了,考取了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
 
  “蒋明山,我们要开除你!”
  在K12班主任论坛上曾有一篇月语老师的文章,其全文如下:
  下午第二节课,我们跟四(1)班进行足球比赛。
  我本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给同学们助助威。可惜,我必须带穆瑶、张秋羿同学下山拍照片,没有看比赛。回来,当我看到同学们的时候,比赛已经结束了。一看情绪就知道,我们班败了。
  第三节课,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和同学们聊起了这件事情。同学们群情激奋,恨不得把我班的蒋明山同学给“吃”了。
  “老师,我们要开除蒋明山!”史晓霖同学首先站起来说。
  “为什么?”我感到很纳闷。
  “他不是我班上的同学,四(1)班进球了,蒋明山还喝彩。”
  ……
  我看着大家的情绪很激动,再看看蒋明山流下了眼泪,也许他未必知道他这样做是会犯众怒的。不过也是好事,这也让我看到了他的思想中有待改善的一面,今天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啊!我看着蒋明山,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
  “蒋明山,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蒋明山,停了停,才说:“我——我——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四(2)班。我——我——一定好好改正,为班集体争荣誉,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请——大家——监督我。”蒋明山一边哭,一边说。
  “同学们,蒋明山已经认错了,他也后悔了。我们该怎么做呢?”
  停了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地举起手来。
  张向颖首先举手说:“我们应该给蒋明山同学一个机会,我们相信他一定会改好的。”
  ……
  “蒋明山,你有决心吗?你能改正吗?”
  “能,我能!”蒋明山认认真真地点了点头说。
  “好,我们上课!”
  那一堂课上得特别的好。

  “好心没好报”
  教育在线网友一笑了之说过这样一件事:
  今年暑假我带女儿去淮安楚州玩,坐三轮车途中上坡时觉得车夫辛苦,就下车帮着推车。还没到目的地,车夫竟把他们爷俩扔下来了,说2分钟就到,结果害得他们顶着烈日走了20多分钟。这件事给女儿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好心没有好报。

  分析:
  像这样的教育故事,如果你留心的话,你还可以找到许多。
  碰到一个偶发事件,老师能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地教育孩子,从而增强孩子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这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是这么做的。应该说,这样的老师还是很难得的,他们是教育事业的有心人。
  不过,我要提请老师们注意的是,教育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也同样会有许多误区,我们真的要谨慎。我们的愿望是好的,都是为了教育孩子,但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处理不当,顾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
  庄语老师发现学生方杰的思想意识有问题,应该说是观察得细致入微,爱生之情恳切之至。方杰在老师的关心教育下不负所望,考取了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的确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不过,方杰“不想做官”了,是不是在老师的“作用”下,头脑中又生出了“做官的都是可耻的”这一认识呢?想做官,这本身没有错啊,关键是做刘镛还是做和珅!官还是要有人做的,而且还要能人去做,没有清明的政治,想做学问也是很难的噢。这一层,庄语老师没有想到吧?
  不错,月语老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荣誉感的教育,但同时,在所有的孩子心里却种下了“不能为对手喝彩”的种子,蒋明山更是铭记在心,“为对手喝彩”是错误的,是犯罪。这肯定是月语老师所始料未及的。四一(1)班进球,蒋明山不该喝彩吗?欣赏对手,欣赏对手的成功,难道不可以吗?
  那个三轮车夫是可气,但在孩子面前,对于“三轮事件”,是完全可以“一笑了之”的,我觉得“生动的一课”不能随便上,“好心没有好报”的延伸就是“不能有好心”!这“生动的一课”可不可以这样上——“没有素质的人就会干肮脏的勾当,以后绝不做这样的人”?
  教育中,我们有多少观念,有多少做法都是错误的,就因为许多人都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也都心安理得地这样想这样做。比如,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主科比副科重要;要学好英语;只有出国深造才有前途;等等。我们误导了孩子,我们还不知道,这是非常可悲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教育是多方向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角度、一个层面。杜威说过,给我一打学生,我可以将他们分明培养成军人、医生、小偷、学者等。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对象、方法、内容不同,其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之所以了不起,那是因为他能知人而教,因人而异。
  记得,在哪儿看过一句西谚,大概意思是说,教得不当比不教还坏。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做老师的,要冷静,我们不能片面,更不能被看似正确的东西蒙住眼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