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感动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2/18 18:53:53  来源:zhangruyou转发  人气:
  感动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她所传递的向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引导众人迎接现实社会的各种挑战,直面各种难题
  没有大牌明星的歌舞表演,没有五彩斑斓的舞台,12岁坚强女孩张素娜、孝敬公婆的郭红燕、致富能手杨荫山……一个个普通的村民让参加评选的村民热泪盈眶。河北省肥乡县旧店乡旧店村近年来民间推选“感动乡村人物”,这个被村民称为“山寨版感动中国”的表彰会虽显简陋,但令人倍感温馨。(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的生命、充盈的灵魂不能没有感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于感动都有丰富的体验,远比对“感动”单纯的解释与定义更深邃、丰富,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感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不管是坚强的女孩,还是孝顺的媳妇,让肥乡县旧店村村民感动落泪的人和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些看似普通的人和事,却包含着感动人心的巨大能量。而从原创版的“感动中国”的万人关注到“山寨版感动中国”的广受欢迎,证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确需要感动。
  其实,我们的感动常常来自于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媒体报道,一位月收入万元的财务总监王女士到街上帮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扫街。这一幕,刚好被经过的网友拍下,并上传到了网上。面对网友的盛赞,她只是平淡地回答,这事很普通。当一些人习惯于用金钱代替对长辈的关心与照顾,这位财务总监自认平常的举动才会让人感动。传奇老兵马三小被病魔夺去了双腿,却用双手支撑着植树十年,种树3000多棵。他说要把绿色的财富留给下一辈,留给子孙后代,留给社会,这比赚钱重要得多。一个残疾的身体作出了正常人也难以完成的壮举,而这一切并非是为了追求财富。同样是一曲《春天里》,通过“旭日阳刚”的演绎却为何让亿万人心灵震撼、感动?因为他们身处底层,却有着强烈的渴望与执着的信念,虽然有些悲怆却仍不失激昂。
  现实中,人们的心境通常是处于静态、常态,但感动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产生,显得突然而又强烈。
  无可否认,我们处在一个异彩纷呈同时又异常焦虑的年代,一些我们曾经珍视的传统正在流失,一些宝贵的情怀正变得稀缺。我们的社会正在剧烈的变革之中,人们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也在受迅速崛起的商业文明、市场经济的冲击与影响,一些人疲于奔波忘却了思考,有的人追逐利益迷失了本性,内心失去了情感的养分与理想的滋润渐渐麻木。
  在日趋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个社会可以凭借共同的感动来凝聚共同的信念与共同的价值,并潜移默化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的追求和践行。
  培根曾说:“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我们需要的感动,是挑战困境的勇气;我们需要的感动,是不为名利、金钱所累的淡定;我们需要的感动,是面对社会剧烈变化,始终保持对于人性中本真、善良的恪守,对于理想生活的追逐与向往。
  因此,相对于有形的物质财富,感动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她所传递的向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引导众人迎接现实社会的各种挑战,直面各种难题。而感动的力量就在于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而越来越多彰显人本真的“感动”,无疑会催生更多共识,凝聚更多社会正气,让社会发展更加良性。
  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继续资助贫困学生”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黔江区麻田坝水泥厂职工郑书明
  在重庆市黔江区,有一家“爱心旅馆”远近闻名。19年来,这家“爱心旅馆”免费为贫困学生提供吃住,至今已帮助300余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而这家“爱心旅馆”的“店主”——郑书明,却是一位月薪仅有900多元的水泥厂的普通工人。  今年58岁的郑书明从1986年开始,25年如一日,将所有积蓄和精力都用在了贫困学生身上,自己却疾病缠身,至今仍住在单位狭小的职工宿舍。
  二、教师拄双拐坚守大山深处
  这是臧金龙在教4名学前班学生朗读寓言故事(10月26日摄)。在距离河北省顺平县县城50多公里太行山深处的复兴村,有一位拄着双拐给4个学前班孩子上课的老师叫臧金龙。2002年复兴村小学与其他村小学合并后,村里只留下一个学前班,由臧金龙任教。为让山里这些孩子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臧金龙一个人一直坚守在学校,教孩子识字、数数等,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今年全校共有4名学前班的孩子,来自3个自然村,臧金龙不仅严格按照课程表安排认真教孩子们学习,有时遇上雨雪等恶劣天气,他还要给这几个孩子做中午饭。正是他这种没有怨言的坚守,在9年时间,复兴村等3个自然村的30多名孩子顺利完成学前教育。
  三、女教师承父业扎根深山 为大山孩子坚守27年
  一座大山,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群孩子。
  这一场景,看似单调,却俨然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定格在北流市六麻镇上合小学水表分校。
  27年来,为了不让深山里的孩子失学,黄业珍继承父业当了一名山村教师,用爱守护着一个个学生,指引他们走出大山,追寻梦想。
  女承父业 扎根深山
  9月16日,经过两个小时的翻山越岭,一排低矮破旧的瓦房映入记者眼帘。如果不是看见一个老师正在给一群孩子上课,谁也不会想到此处会是一所学校。
  这里便是上合小学水表分校,学校设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有30多个孩子,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教室墙壁上,裱糊着黄业珍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红纸黑字书写的加法表、口诀表、声母表、字母表……
  今年46岁的黄业珍,已在这里执教了27年。她还清晰地记得,1984年的一个暑假,身为该校老师的父亲嘱咐她:“女儿啊,我退休后,这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可是没人愿意走进这座深山,你来当老师行不行?”见父亲对她抱有期望,她犹豫片刻后对父亲说了两个字:“我行!”当年9月,她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27年来,她托起了深山孩子的梦想,周边几个村屯的孩子无一失学,一批又一批学子走出大山,而她依然守护着几间简陋的教室,眷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
  呵护孩子 如同妈妈
  教书育人,事必躬亲。一直以来,黄业珍将这八个字牢记在心里,把学生视为自己孩子一样呵护。
  2009年9月的一天下午,她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突然发现教室外面有一个拄着拐杖的小男孩,透过窗户静静望着黑板上的字。她走出去问小男孩在做什么,小男孩低头沉默了很久,最后胆怯地从牙缝里挤出四个字——我想读书。
  原来,小男孩名叫小龙(化名),当时6岁,由于先天性缺少一条腿和家境贫困等原因,无法去上学。他的父亲在外帮别人开车,母亲要照顾刚刚满月的妹妹,他便一个人拄着拐杖悄悄来到学校临窗偷听。
  这一幕深深打动了黄业珍的心。从那以后,她就在教室里安排一套课桌椅,每天背着小龙上学、回家,不久后,懂事的小龙改口叫她“妈妈”。小龙对记者说:“从我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黄老师每天背着我上下学,特别辛苦。大晴天,黄老师的衣服全被汗水浸湿了;下雨天,虽然有我撑伞,但黄老师的裤子还是会被雨水全部淋湿。”
  多年坚守 从不言悔
  27年来,黄业珍也经受着种种“考验”,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5年,她母亲因病去世,出殡当天,她年仅15岁的独子溺水身亡。接踵而至的打击,导致她丈夫没过多久又精神病复发,常在村里闹事,如今仍在依靠药物维持治疗。为此,她曾几度想寻短见,然而每每想起在父亲面前承诺的那两个字,想起学校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她又仿佛看到活下去的意义和勇气,于是走上讲台继续执教。
  “我的坚守是有价值的,那些走出大山的学生,经常打电话问候我,还给我邮寄礼品。”黄业珍说,今年9月12日,在广西医科大学读大三的一个学生回家过中秋节,带着月饼和水果等礼物专程上门来拜访她,并请她到六麻镇上吃饭,两个人开心地聊了大半天。
  曾有一个在东莞厚街开服装厂的学生开着小车来看望她,关心地说:“老师,你那点工资不够我喝几杯茶、抽几包烟,你跟我去东莞,不用你干重活,帮我管理服装厂就是了。”而她淡然地回答:“你做服装厂是你的兴趣,我做老师也是我的兴趣。”学生赶紧连连向她道歉:“老师,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我说错话了!”
  四、大山深处三十三年的坚守
  9月1日,新学期的第一天,天刚蒙蒙亮,田洪柏老师正领着学生举行开学升国旗仪式。旗杆是根4米多长的竹子,学生们佩戴着红领巾,仰望着飘扬的国旗,因地处偏远,县里保留了这个教学点,方便低年级的孩子上学。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毛沟镇巴科村位于湘渝交界的山区,白坪学校巴科教学点就设在这大山深处。这里只有7名学生,分为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56岁的田洪柏是唯一的老师。他与大山为伴,在此教书已有整整33年。据了解,1978年,23岁的田洪柏当上民办教师,开始了他33年的执教生涯。“要让孩子走出大山!”是他初握教鞭时立下的铮铮誓言。
  五、大山深处的“夫妻学校”
  黄柏树小学,位于河南省嵩县白河乡黄柏树村。这所学校的教职员工只有夫妻两人,男教师叫从文科,女教师叫刘元芹,村里人都戏称黄柏树小学为“夫妻学校”。  黄柏树村位于嵩县的最南端的伏牛山深处,由于山高路远,条件艰苦,许多教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从文科夫妻俩都是本村人,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民办教师,两人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0多年。山村人家居住分散,大部分孩子要住校。21个孩子分散在5个班级里,最小的4岁,最大的8岁。他们夫妻俩既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成了学生们的“特殊父母”。就这样,从早到晚,年复一年,度过了30多个春秋。让从文科夫妻自豪的是:33年来,从这所“夫妻学校”毕业了550多名学生,其中有40多人考上了大学。
  永不退休的校长朱林惠:要把生命献给大山
  在江津白岩山顶,有一所破旧的学校和一位孤独守校老人。
  18年日出日落,老人始终开敞着她的校门,耗尽全部退休金,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山里娃。17位村民无不为当初举动倍感英明———18年前,他们徒步十多公里,将知青返城的她拉上山,从此她再也没下山。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18年来已有14人考上了大学本科。
  她的名字叫朱林惠,今年68岁,村民视她为精神领袖。她说,她要把生命献给大山。
  初识 大山深处传来读书声
  16日,主城的天气还很热,重庆晚报记者下基层到江津区塘河镇硐寨村。这里地处白沙与塘河两镇接壤交界地,山路崎岖,重峦叠嶂。
  一排石头垒筑的低矮平房,掩映在硐寨村边缘茂密的丛林中。墙壁没有粉刷,裸露着粗糙的石块和巨大缝隙,门窗随处可见大窟窿。没有校门,唯一用树干制成的旗杆竖立在一块土坝上,显示出这里是一所学校。因旗杆钉子断了,没有挂旗。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大山的怀抱,一半在云里,一半在雾里。从校门口铺出的石板路,弯弯曲曲,伸到山脚平地……我们是山里的孩子,山里的孩子成长在学校里。”平房内传出读书声,划破大山深处静谧的空气,充满生机。
  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太夹着一叠作业本,走出教室。她就是朱林惠,既要教书,又管教学,干的是校长的活,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亲切叫她“朱老师”。
  听课 蹩脚英语乍听让人笑
  朱老师介绍,学校从幼儿班到小学六年级共有学生约60人,只有四年级空缺,其中人数最多的年级有20多人,最少的只有3人(六年级)。学校共5名老师,除了她有退休工资外,其他全是义务劳动,平时还要种庄稼。
  重庆晚报记者跟随朱老师走进6年级教室。昏暗的教室里只摆了三张课桌,桌椅破旧,缺胳膊少腿。3名女生端坐,桌上没有课本,只有一个作业本和一支笔。
  走上讲台,朱老师在严重掉漆的黑板上,写了十多个英语单词,指着让孩子们念。孩子们读得卖力,但发音不标准,多带江津口音,听起来还有些好笑。重庆晚报记者发现,个别单词,朱老师自己也念错了。
  下课后,朱老师放下粉笔,明显感觉她对这节课上得不满意。约60名学生从几间教室钻出,在土坝上追逐打闹。朱老师赶紧到杂物房找出几个呼啦圈交给孩子,这些呼啦圈是她自己用塑料水管做的。
  坚守 自学英语自编土教材
  下午4:30,学校放学,学校很快恢复山里的寂静。另4位老师也陆续离开,留下朱林惠独守学校。
  晚饭是村民主动送来的。吃完后,天气转凉,朱老师添了一件衣服,碗都没洗,就抱着一个皱巴巴的本子找到重庆晚报记者,“下午你听见了,我们的英语很糟糕,而这种尴尬的英语课我们已开了13年。”朱老师说,由于要跟初中接轨,小学必须教英语。学校没一个老师懂英语,即便买了课本也看不懂。就这些简单的英文单词,她也是自学的,遇到支教老师又作一定修补,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土教材。
  她让重庆晚报记者帮她纠正土教材上错误的英标,一边学发音一边做笔记,神情异常专注。看着朱老师头上银丝缕缕,重庆晚报记者的眼眶湿润了。
  只要山里还有娃儿上不了学
  “我愿意把生命献给大山”
  塘河镇硐寨村62岁的村民陈万伦至今记忆犹新:18年前,山里唯一的村小垮塌,老师离开。学生上学需步行约5公里。遇到下雪,只能在家自习。有的孩子十四五岁了,还没上小学一年级。这时,村民邓立书打听到消息:曾上山当知青的朱林惠返城后,在白沙镇石坝街小学教书,便去找她帮忙想想怎么解决孩子读书问题。
  1994年,村民找到朱林惠后,朱林惠花了一周时间,上山做了一次教育状况调查。她发现,山上未读书的适龄人口多达47人,其中年龄最大者已15岁,于是谋生了上山教书的想法。消息传回白岩山,“整个山上像炸开了锅”,不少村民想把朱老师接到自己家。一些人甚至买来过年用的鞭炮,欢迎朱老师。
  1994年3月1日,17个村民步行十多公里,到白沙镇把朱林惠请上了山。“大家把朱老师家的锅碗瓢盆,甚至连床都拆了,硬是扛上山来,为的是让朱老师安心住下。”陈万伦说。
  一位村民提供了两间土坯房当教室。寂静的山间终于响起读书声,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到教室外围观。朱老师清楚记得,第一期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女生14岁才读一年级,小学没读完就回家嫁人了。
  尽管硬件都简陋到极致,但朱林惠对教学工作没有任何简化。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考试试卷都严格按正规学校设置。朱林惠上山办学的消息,很快在白岩山上传开,不断有家长将孩子送来读书。第二学期开学时,学生已达百余人,班级扩充到4个。而朱林惠坚持只收课本费,有时还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课本。
  “朱老师就像我们山上的一颗启明星,只要有她,山上就有希望。”白沙镇窄口村2组的45岁但利容感激涕零。她的女儿何静是朱老师的学生,今年考上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因家庭条件不好,常年有病的父亲强迫女儿外出打工。朱老师知道后,筹集了3000多元,9月初把何静送进了川外校园。
  “学校没有名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部门接管。”年近古稀的朱老师如今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她仍说:“尽管我早已退休,但只要白岩山区还有娃儿上不了学,学校就要继续办下去。我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大山。”
  不少毕业生回母校义务支教
  “朱老师感动了我”
  何安琼、何芹都是朱林惠的学生。
  “我从3岁开始,就在朱老师门下读书。小学六年,支教老师和下派老师我数得清名字的有10人,很多老师上不到几天就离开了。”19岁的何芹说,去年,她从江津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本在主城一家企业打工,月薪2000元左右。今年3月,母亲过40岁生日,她回家探望,顺便到学校看朱老师,得知学校差老师,她主动担起了义务教学任务,同时完成自己成人大学学业。
  何安琼23岁,是该校老师刁禄的女儿。她幼师毕业后,在主城一私立幼儿园任教。3年前,她被母亲拉回家,担任起学校的幼儿班教学工作。“作为年轻人,我也想进城教书,但妈妈和朱老师感动了我,山区的这群学生需要我,但对这份几乎没有报酬的工作,我不知能维系多久。”何安琼坦言。
  朱林惠坦言,由于条件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确实老土,但就是这些土办法,让山里14个学生通过该校启蒙,如今已经考上了大学。
  七、最美乡村女教师离世 大山支教积劳成疾患癌
  她走了
  留下遗憾
  ●她热爱山里的孩子,这次却永远离开了孩子们
  ●她最大心愿是捐献眼角膜,但病危时双眼被癌细胞侵蚀
  ●她曾经说,教师节即将到来,肯定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
  ●她还期望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剪剪指甲,洗洗脚……
  没有妈妈的守候,没有弟弟的陪伴……重庆晚报连续报道的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生命定格在2011年8月26日凌晨2时40分,紧紧拽着父亲的手,永远停留在23岁花儿一般的年龄……
  她热爱山里的孩子,却永远离开了孩子们;她最大心愿是捐献眼角膜,但病危时双眼被癌细胞侵蚀;她曾经说,教师节即将到来,肯定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她还期望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剪剪指甲洗洗脚……
  带着这许多凄美的遗憾,曹瑾永远走了……
  本组稿件 重庆晚报记者 黎奎
  她走了 与病魔抗争38天,她安静踏上返乡的路
  “太可惜了,还是走了……”昨日一大早,重庆晚报记者闻讯赶到重医附二院血液科病房,值班护士心情沉重地说,昨日凌晨2时40分,曹瑾老师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曹瑾的病情异常严重,放化疗等治疗没有遏止住疯狂扩散转移的癌细胞。病危的最后日子里,曹瑾全身浮肿,癌细胞吞噬了她的双肺,转移到颈部及眼睛等部位。
  为了让女儿早点回家,父亲曹长华为她穿戴整洁的衣服。凌晨4时,曹瑾的遗体在江南殡仪馆火化。
  “瑾儿,安息吧,爸爸现在就带你回家,以后,你再也没了痛苦……”早已流干眼泪的曹长华无数次轻轻抚摩骨灰盒,无数次安慰女儿……
  下午1时,在医院病房与病魔抗争了38天的曹瑾,安静地与父亲踏上返乡的路。
  她没走 医护人员说,眼前一直浮现她的笑容
  “她太坚强了,哪怕是在大剂量的化疗下,每时每刻都如同万箭穿心一样难受,但她从没有喊过一声痛!”说起曹瑾,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万分惋惜,在他们眼前,一直浮现着曹瑾的笑容。
  一名护士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放化疗十分痛苦,除了全身疼痛,还会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等,根本无法进食,连一口水都难以咽下。面对痛苦,身体柔弱的曹瑾没有哭过一声,没有流过一次泪。只要意识清楚,她的脸上就露出灿烂的笑容。“一定要坚强,精神一定不能倒下!”曹瑾对自己微笑的诠释,让医护人员和病友动容。
  曹长华称,女儿在放化疗中,还有一件万分痛苦的事,就是每天要口服一种异常难喝的药物,很多患者难以承受痛苦,悄悄将药丢掉。到了最后,为了尽量给女儿减轻痛苦,他故意不把该药拿给她。曹瑾却没有忘记,每天按时服用。
  前日下午6时,曹瑾连水都难以咽下了,还要坚持吃药。曹长华谎称已将药放进了水中,曹瑾尝了后,将舌头伸出来,示意没有药。实在没办法,曹长华才从医生那里找来两颗治胃病的药,她迅速嚼碎咽下。
  她遗憾 再也回不到课堂,“看”不到家乡了
  曹长华称,其实女儿对自己的病情十分清楚,早就知道时间不多了。为了安慰父亲和男朋友,她时刻都表现得很乐观,哪怕痛得大汗淋漓,也露出灿烂的笑容。到了生命最后的四五天,曹瑾要求父亲及男友只说好听的话,哪怕是骗她都可以。
  远在巫山县老家的妈妈想看曹瑾。为了让妈妈开心,连身子都直不起来的曹瑾,坚强地让男朋友扶着她坐在电脑前,一脸笑容通过视频甜美地喊妈妈,让妈妈放心,自己很好。
  曹瑾还说,一定要回家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修剪指甲,洗脚。曹瑾说过,教师节即将来临,肯定会收到很多孩子和同事的祝福,希望在妈妈和孩子们的祝福中,过一个特殊的节日。
  “如果走了,一定要帮我把眼角膜捐了……”25日晚上,曹瑾一度病危被抢救过来,她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紧紧抓着父亲的手,再次叮嘱父亲联系红十字会,她希望永远地“看”着家乡。“爸爸,如果不捐眼角膜的话,我以后"看"不到你们了哟。”曹长华称,此前好几次,父女俩在闲聊得很开心的时候,女儿就这样半开玩笑地叮嘱他。
  然而,由于曹瑾的双眼受到癌细胞侵蚀,经过医生鉴定,她的眼角膜严重受损,不能移植给需要的人了。
  曹瑾还告诉过父亲,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学校,又走上了讲台。“肯定只是梦了!”在一阵憧憬后,曹瑾才有些遗憾,称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快快活活地和孩子们在一起,但对于她来说,这只能是一个梦了……
  全国爱心包围最美教师
  曹长华称,女儿的故事经《重庆晚报》报道后,引起全国网友及我市各界关注,全国各地的爱心包围着曹瑾。
  曹长华说,由于治疗费用一度紧张,8月中旬,有网友及媒体公布了曹瑾的爱心账号,不到10天,这个账户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款6万余元。全国各地网友还在网上留言,为曹瑾祝福。这些来自全国的爱心,让他们感到了最大的温暖。
  此外,曹瑾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市教委、巫山县政府等部门的关注,市教委负责人及巫山县相关领导等,纷纷到病房探望曹瑾。
  “孩子走了,我和妻子要替她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她的好心人!”曹长华请重庆晚报向好心人说一声谢谢,请大家停止给曹瑾汇款。
  八、80后城市女孩坚守乡村小学 大山中那棵倔强的野草
  说起马铺乡,云霄县无人不知。因为地理位置最偏远,交通最不便,那里的人都被称为“山内仔”。时至今日,小学教师吴丽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这个偏远山乡,来到石芹小学报到的情景:车子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沿途尽是连绵不断的山,几乎不见人烟。在颠簸了两个多小时之后,车子终于把吴丽丹送到了山坳深处的石芹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有年头的双层楼房,凹凸不平的空地中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展。
  一说到大山,许多年轻人都会望而却步。但是1984年出生的吴丽丹却在这偏远的山沟沟里一教就是5年。在这5年里,这个80后城市女孩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成长起来,不仅完全适应了农村生活,还成为了一位教学能手。按她的话说,她是“大山中一棵倔强的野草”。
  五年前,一踏进办公室,看到的是一张张朴实无华的面孔和极其简陋的桌椅,吴丽丹有些呆了,这就是她将要为之奉献青春年华的地方?然而,这一忧虑很快被山里的孩子打消了。当看到许多孩子走着崎岖的山路,不管刮风下雨一天来回四趟,从家里到学校上学时,吴丽丹被感动了。她心想,孩子们都能坚持,我怎么就不能坚持呢!
  山里教师紧缺,吴丽丹一上岗,就接下了大得惊人的工作量。她瘦弱的肩膀担负着两个班级两个学科的教学,一星期二十几个课时,课后还得面对一堆堆如小山似的作业。过去可以玩电脑、逛街购物、看电影,现在却是不停歇地备课和批改作业,与她相伴的只有风声虫鸣和雪白的灯光。这种变化,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讲有些残酷,但倔强的她没有怨言,山里孩子那一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睛,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她坚持了,适应了。
  为了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吴丽丹缠着校长带着她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去家访;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五年来吴丽丹从没请过假,即使是生病了也坚持工作。有一年冬天,吴丽丹连续发烧了好几天,呕吐不止,但是她仍然坚持上课,下课了就去打点滴。吴丽丹为了把书教好,夏夜里别人在庭院里纳凉喝茶,她一个人却闷在屋里埋头整理材料。冬天清晨,别人还在被窝里暖暖香香地睡着,她却起早摸黑地做板报写材料了。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
  山区生活艰苦,工作繁重,但是都不曾让吴丽丹掉过眼泪。可是有一次,她掉泪了:吴丽丹的班里有个孩子叫何标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何标祥总是穿得邋里邋遢的,也不爱和人说话。有一次家访,吴丽丹走进了何家的小院,眼前的景象顿时让她心头一酸:何标祥的奶奶正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给鸡喂食,他5岁的妹妹正趴在门槛上用小半截铅笔在纸上认真地画着,昏暗的厨房里,小标祥正蹲在破灶前烧着饭。明亮的火光映红了他那张稚气未脱的淳朴脸庞,鼻尖上的汗珠闪闪发亮……看到这里,吴丽丹的泪水啪嗒啪嗒地落了下来……从此以后,她常到何标祥家帮助小标祥做家务、辅导功课,并且送小标祥一些学习用品。村里的人常说:“这孩子好福气啊,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小标祥也挺争气,读书越来越用功了,而且还养成了个习惯:每天放学找吴老师要两道题,做完让老师批改了才回家。
  2006年至今,吴丽丹的奖状大大小小有十几张。去年,她获得了“漳州市第三届农村组小学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