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例谈

作者:滁口学校  时间:2012/4/16 9:04:31  来源:滁口学校原创  人气:
  寓言是一种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选入课文的寓言故事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深刻的哲理。
  由于寓言一般要揭示寓意,所以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寓言时一定要引导得法,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一些规律和方法,我认为,教学寓言时应从以下三点出发。
  一、明白故事情节。寓言故事一般都比较短小,但故事情节却比较完整,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将故事情节搞清楚。即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发展是什么,结果如何等都要弄明白。同时,还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从阅读中熟悉故事情节。切忌脱离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和情节去抽象讲解。如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事情是由吴王要攻打楚国引起的,经过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吴王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最后终于使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在理清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了吴王的固执和少年的智慧,然后再揭示其寓意就不困难了。
  二、领悟寓意。每篇寓言的寓意作者一般有几句话点出来,有的在文中出现,有的在篇末点明,有的寓言虽然没有明显的点出含义,但是可以从故事内容悟出。譬如教《拔苗助长》这则寓言,可先让学生弄明白这则寓言讲了“那个人”拔苗帮助禾苗生长的故事。事情的起因是“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样主观愿望并不错,但事与愿违,结果是“禾苗都枯死了”,这一客观的结果正好与“那个人”的主观愿望相反。造成了这一结局的原因,并不在事情的起因上,而是出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即“那个”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弄清了故事情节及起因、过程、结果之间的关系,这则寓言的寓意也就显而易见了,如果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使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也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寓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三、牢记警句。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寓言语言非常精炼,深刻,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具有启发性。对寓言中那些精炼,深刻,具有启迪的句子,教师可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摘抄下来,并熟记和理解,即熟记在脑,铭记在心。如《塞翁失马》中有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语言精炼,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既能使学生从中积累知识,又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获益,告诫了学生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中面对福事不得得意忘形,遇到祸事不能悲观失望、垂头丧气,这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亦大有裨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