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的魔力来自何方

作者:山西省曲沃中学 杨红发  时间:2006/1/14 17:48: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著有《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等作品,高中新教材第二册编选了他的《〈宽容〉序言》一文。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现,房龙的语言结构形式与传统的语言是大相径庭的,它给人造成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前所未有的表达效果。
  郁达夫在林徽音译本《古代的人》的序言中曾分析房龙的写作艺术,他认为:“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历史学家曹聚仁也曾回忆说,20年代他在候车时曾偶然买到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便“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
  房龙的笔,竟可与《红楼梦》媲美,这种让人“娓娓忘倦”的魔力,到底来自何方呢?
  笔者认为,这种魔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深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精妙绝伦的构思;二是房龙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
  首先,以《<宽容>序言》为例,这篇文章作为序言,并没有像一般序言那样,去着力介绍该书的成书经过及内容,而且作者也没有板起面孔说教。在这个序言里,作者别出心裁,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以守旧老人为统治者的“无知山谷”的人们,生活在愚昧麻木的“宁静”和“幸福”之中,他们视勇敢的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并残忍地予以杀害。然而,干旱的灾难终于降临,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面临生存危机,人们背井离乡,沿着先驱者用石子堆起的路标,才找到了新世界的绿色牧场,人们深有悔悟。至此,作者仍然没有明言文章用意,只在结尾写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不再发生呢?——很自然地引出了结论: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
  在这里,作者运用丰富深邃的联想和想象,采用文学家的语言,别出机杼,将抽象、枯燥的哲理象征化、通俗化,将深奥、难懂的道理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加以演绎,这样的文章又怎会不引人呢?
  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只能称得上“引人”,使其具有“魔力”的,应主要来自于房龙那特殊的语言结构形式。
  仍以《〈宽容〉序言》为例,先看其中的几段文字: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如用传统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也许只用一段就可以了:
  外面是漆黑一片,一个人正在爬行。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脚上缠着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的破布,跌跌撞撞地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很显然,房龙的语言形式是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文章一般总是段和段连缀而成,段又分为句群和句子。即使有些段由一个句子组成,但也少之又少。而房龙则不同,他把整个文章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段改成了句,或者说将语法中句和段合而为一,一段只有一个句子,一句则分列一段,文章自始至终均由一个个的句子(或仅含一个句子的自然段)组成。这种语言,类似于剧本式的解说语言,姑且称之为“蒙太奇式语言”。它极少采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多采用精短的句式,句法灵活,既可以从同一角度精雕细琢,又便于多方位多角度地铺排,随意变换句子的陈述对象而不必考虑句子的连贯性。快意挥洒,而又收止自如。
  这种语言形式,好像是散文诗,却又可任意叙议,随意短长,且不受语言节奏的限制;虽一句一段,却又区别于诗的分行。请看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在这里,诗的分行是受到限制的。虽然分为四行,但仍属于一个句子,四行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而在房龙的语言里,每一个分行(句)都是一个自然段,每一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句子。文行的多少是不受限制的,只由文意来裁夺。
  由于缺少段这个层次,实际上也就将整篇(节)文章融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成了一个膨胀的段落。各句子间相对独立,闪动跳跃,整篇文章又密不可分,浑然一体。阅读这种语言,恰如我们幼时所玩的一种游戏——幼时的一些杂志常在右下角印一些连续动作的画面,快速地翻动杂志,那些静止的画面人物便活了起来——读房龙的语言,也是如此。那些相对独立的句子(段)犹如一张张静止的画面,惟有快速地翻阅,才能体验那种亲手将单个图片演绎为具有生命动感的快乐——这,也许就是房龙语言魔力的真正来源。

  (以上共计1850字)

 


  杨红发,男,1969年4月出生,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现为山西省曲沃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处副主任。山西省教育学会会员及省教育心理研究会会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