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宝塔诗品美

作者:朱庆和  时间:2007/4/10 11:25: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如等腰三角形。这种宝塔形的诗称为“宝塔诗”。

  诗 
  [唐]白居易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唐文宗大和三年三月,白居易被罢免了刑部侍郎之职,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临行前,他的老朋友裴度等在长安为他饯行,酒酣之际,骚人诗性大发,有人建议以“诗”为题为韵,在座者各写一首“一七体”。白居易因此以“诗”为话题,写下了以上这首宝塔诗。白居易的《诗》,其实就是简约的诗论。从诗中所吟咏的事物不难看出,诗人从赞美诗歌的形式美到描述诗歌的内容美,再到诗人情感的流露以及诗人的文品诗风无所不及。可谓语言密度之大,形式谐和之美。如诗中先用“绮美,瑰奇”总说诗歌的美,接着通过“明月夜,落花时”“且欢笑,伤别离”“金石怨,鬼神悲”写诗歌内容的博大精深,再次说明“诗言志”的特征:“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最后用“都尉别苏句,司空送白辞”的典故,说明“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文学史实,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对称的塔式诗句,读之一韵到底,柔和优美。
  再让我们来赏析一字到十字句逐句成韵的诗。
  例如: 
   
  竹 
  [宋]文可与 
   
  竹 
  森寒,结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风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凤女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啐影摇樽,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阮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揉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二仆 
  这是—首咏竹诗。摹状而吟便可见,“森寒,洁绿”,概括了竹子的品性,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湘江滨,渭水曲”,写出了竹子生活的幽雅环境,使人想起古代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耳旁不觉,亿起“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这便是宋代诗人陆游赞美永州的著名诗句。是的,湘妃有翠竹,墨斑点点绿。接下来用“帷幔翠锦,戈矛苍玉…‘化龙杖人仙陂,呼风律鸣神谷’写出了竹子的功绩和羽化神仙的奇特瑰丽,充满了阳刚之气,又用“月娥巾帔静苒苒,凤女笙竽清蔌蔌”描绘出竹子青翠欲滴,亭亭净直,婆娑妩媚的阴柔之美。再写‘啉间饮酒啐影摇樽,石上围棋清阴覆局”,足见文人雅士在竹林深处尽情游玩,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最后以竹喻人,赞美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的高洁情怀,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的君子风度。再次将竹子——“檀栾之操”的气节操守与“潇洒之姿”的豪迈洒脱喻两位贤人坚忍与豁达的精神世界,传达出了诗人主观晴感的对象化,即人的物化、物的人化,可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真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读《竹》,其文学形象同样给读者以联想与想象,从而产生无穷的审美愉悦。这种宝塔诗,因为“塔顶”的一字句重复而成双字句,且在各排中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对称轴,以其为界左右作间歇停顿。所以,又称之为“双宝塔诗”。w 
  宝塔诗的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例如: 
  下面就是运用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的“一七体”,写成了抗战时期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新诗。

  《抗日宝塔诗·抗》 
  佚 名 

  抗 
  打仗 
  一起上 
  理直气壮 
  一步不要让 
  争取民族解放 
  人民群众齐武装 
  儿童团员放哨站岗 
  基干民兵紧跟部队上 
  打败日本鬼子人民欢唱 
  这首宝塔诗不仅有“建筑美”,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美”。它集中概括了抗战时期盐阜儿女同伊忾抗战的决心和力量。诗行以‘宝塔’排列,形象生动,一句句诗行,像竹签,像匕首,像宝剑,像投枪,直戳敌人的心脏,又像鼓角,像旗帜,唤起民众奔赴抗日的前线。
  总之,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