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279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
B. 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 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 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 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D. 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出自王充 《论衡•非韩》,主要论述了儒生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文章通过对比儒生与耕战的关系,强调礼义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或缺性。作者引用段干木和狂谲、华士的事例,说明真正的儒生不仅有高尚的操守,还能在关键时刻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批评了韩非子对儒生的贬低,认为儒生的礼义之道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
B.正确。句意: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
C.错误。防:名词,堤防。句意: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
D.正确。句意: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
故选C。
【2题详解】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