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670字。
黔东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共8页,共23道小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材料二:
回忆香港回归的那一天
在距离香港回归还有两三年的时候,我就开始采访北京各种迎回归的活动,拍摄小巷居民挂国旗、张贴标语、民众举办联欢会等内容。我还经常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前,拍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前人们的各种活动。那时候自己的干劲儿特别足,总想为香港回归尽点儿微薄之力。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一天的早上,我不由自主地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前。淅淅沥沥的雨笼罩着广场,可倒计时牌前的游客却一点儿也不见
1. 材料一中“最后”一词多次出现,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强调代表英国政权的米字旗再没有机会在香港升起和降落。
B. “最后时刻”“最后一分钟”的“最后”是指“时间上处于末了的位置”,强调时间上无可推延。
C. “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最后”意在强调彭定康从此离开,再也没有任何可能回香港了。
D. 文中反复用“最后”来叙述,是为强调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香港回归到祖国怀抱。
2. 下列对文本特征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是导语,简明交代新闻事实。
B. 材料二以记叙为主,又兼具有描写和抒情。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新闻,注重准确性和时效性。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同一事件叙述,都具真实性。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时间轴很清晰,时间和地点的转换,让读者对香港回归仪式的过程有了如临其境的感觉。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通过描写“雨”来烘托气氛,前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后者烘托了喜庆的气氛。
C. 材料二用第一人称,呈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更显得真实可信,读者更感到亲切自然。
D. 材料二中专门提到“江泽民主席讲话”“解放军进驻香港”等,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主权。
4. 材料一把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请分别列举两处现实场景和历史背景。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二者 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导语】《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新闻特写形式,通过对英方撤离香港的细节描写,如降旗、登船等,展现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庄重而肃穆。《回忆香港回归的那一天》则以记者亲身经历,从北京民众迎回归活动、天安门广场欢庆场景等角度,呈现民众的喜悦与激动。两则材料,一则聚焦撤离现场,一则侧重民众反应,多维度呈现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彭定康从此离开,再也没有任何可能回香港了”错误。原文意思是彭定康代表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再也不能继续了,但可以以其他身份来香港。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