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22 20:12:55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7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3340字。

  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适应性考试(一)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生物育种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在前沿育种技术研发方面,智能设计技术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为生物育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转基因育种技术、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都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农作物获得新的性状。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则是对农作物自身的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实现性状的改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则是利用基因组信息对农作物进行遗传评估,预测其未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育种已经进入了智能设计时代。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农作物进行更加精准、高效的遗传改良。然而,尽管我们在生物育种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原创不足。虽然我们在农作物重要性状基因克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整体上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专利。这导致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转基因育种方面,我们虽然创制了一批重大产品,如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等,但整体上仍然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新品种。同时,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编辑新工具仍然是一个难题。
  此外,重大新品种创制能力亟待提升。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单产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未能全面铺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待提高。
  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也是制约我国生物育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种业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育种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品牌。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生物育种的发展。首先,要强化危机认识,把握发展机遇,深刻认识到生物育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次,要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生物育种工作,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最后,要健全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化生态,为生物育种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摘编自《从“隐性饥饿”到“良种贡献”:生物育种如何重塑粮食安全格局》,本文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2024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论坛暨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与科技竞争力成果发布会的分享)
  材料二:
  记者:您多次谈到,人工智能等技术套推动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系统的革命性变化。人工智能会给育种带来哪些变革?
  孙其信:人工智能将推动农业育种迈向一个全新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与育种技术的结合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让育种更高效、精准、个性化。我认为,变革主要体现在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精确度、降低商业化育种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
  记者:人工智能如何加速育种进程?
  孙其信:传统育种是一场“马拉松”,得靠育种家的经验和直觉,一步步创造、选择、固定那些好的遗传变异,才能培育出优质作物。这个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但人工智能就像个“超级大脑”,能把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以前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我国智能育种有望实现根本性突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因编辑育种技术是对农作物自身的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实现性状的改良,并进行遗传评估,预测其未来表现的技术。
  B.我国在农作物重要性状基因克隆等方面进步很大,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使得我们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专利。
  C.育种公司利用AI,形成数据驱动、模型决策的智能体系,减少多部门协作管理成本,这助力我国智能育种走向世界前沿。
  D.人工智能通过替代人工田间观察,完全实现了育种数据收集的自动化,从田间到实验室,全方位收集分析数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出“原创性不足”“重大新品种创制能力弱”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措施,体现论证的针对性。
  B.材料二以“问答”形式展开,通过“加速进程-提高精度-降低成本”三个维度,层层递进,构成清晰的因果论证链。
  C.材料二主要采用了追问等提问技巧,能较好地调节访谈节奏,使访谈能够顺着思路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D.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育种话题,材料一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和专业人士,而材料二面向的对象可能涉及面更广。
  3.下列不能体现“人工智能技术与育种技术的结合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一项是(3分)
  A.江苏水稻研究所利用AI建立基因表达热力图,锁定耐盐碱关键基因,新品种在盐渍化土壤中产量达常规品种的85%。
  B.某小麦育种团队通过AI融合10万组基因组数据与气候历史数据,筛选出抗旱基因组合,将传统杂交试验次数减少70%。
  C.科学家用返回式卫星搭载辣椒种子,利用γ射线、宇宙辐射等物理手段诱导种子基因突变,经多代选育后获得“太空椒”。
  D.上海某生菜工厂利用光谱AI算法动态优化光配方,气雾栽培和环境恒温控制,日产量提升300%,实现365天连续生产。
  4.材料二在访谈中使用了词语“马拉松”“基因密码”,请简析其作用。(4分)
  5.孙其信院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育种从“传统经验依赖”走向“智能精准设计”的变革。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这一变革的意义。(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水面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他没有坐过船,不知道坐在船上是什么感觉。从电视上他看到过像足球场一样大的轮船,也看到过乘风破浪的军舰,还有运动员驾驶的帆船,无论是哪一种船,在浩瀚的海洋面前,都显得那样渺小。正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