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2590字。
13.2:《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积累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
【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目标导学二: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2.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引子,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追根溯源,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细节探究
1.第一部分: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