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一大联考、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27 22:15: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540字。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建筑作为一种空间结构的展现和特定文化的载体,其背后必然有着某种精神境界的支撑。中国自古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东西南北自然环境的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在世世代代的生活过程之中,人们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存在,它凝结了人们的意识,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透过建筑这个历史的“望远镜”,我们能看见先民在建造它们时的身影,读懂支撑他们进行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的精神世界。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蕴涵着中国古人关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便逐渐积淀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精神境界。
  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生理和安全需求。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其“需求理论”指出,生理需求是人类首要和最基本的需求。建筑者首先注重的是人的生存、生活感受,强调首先必须使建筑适合人们居住和活动。此外,古代建筑向来崇尚节俭、实用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人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首先加以考虑的就是“宜居乐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基本考虑便逐渐积淀成了与个体基本生存直接相关的“宜居乐生”的精神境界。
  无论什么样的中国古代建筑,从故宫到乡间农舍,在其众多差异的背后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相同点,即方便居住者的日常使用,而这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自然而然的生活、创造适宜和谐的生活环境。比如说,《周易•说卦》就曾经提到“土生木,木生风”,这是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木代表着生气,而土和石头则是无生命意识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古代建筑者看来,木结构与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具体体现了对“乐生”的推崇。 同时,“木结构”还具有取材容易、造型方便、施工快速等优点,这也契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富含的实用理性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是高度重视礼制的社会。《荀子•礼论》中“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是说,由于社会资源有限,所以只有通过“礼”使每个人在一个等级结构中各安其位而防止逾越分位争夺资源,社会才有可能稳定地存在和发展。实际上,这里的“礼”不仅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律法制度,它通过对个体提出强有力的约束,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从社会生活的分层角度来看,“居室”满足生活的需要,但其更重要的作用,则体现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礼制”,如《礼记•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民宅还是宫殿和城市的设计,基本上都采用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式布局,这种建筑布局展示了中国古代礼教所充分强调的“尊者居中”的基本要求。再如,《礼记•王制》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的记载。
  从中国古代文献来看,“礼”起源于祭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由此可见,“礼”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权和族权,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的命题最早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风水理论。风水理论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方位、营造等方法及原则,是一门有关选择合适的建筑方位的学问。风水理论认为,建筑者必须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因此,在这个有机大系统中,天、地、人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人必须宏观地把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人与建筑适宜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张守连等《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境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是特定文化的载体,由于中国各民族在精神境界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他们的建筑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B.文中将马克思的观点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进行对比,阐述了人的基本需求对于建筑具有的重要意义。
  C.木材具有取材容易、造型方便,易于施工等优点,因而木结构建筑广受追捧,得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存在。
  D.张载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并将其作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张岱年、方克立则在著作中进一步指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涵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人化的自然存在体,从古建筑中我们不仅可分析出有关古人与自身、他人的相关思考,还可挖掘出人与自然的联系。
  B.《荀子•礼论》中所论之“礼”,是古人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运行的法律制度,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礼”有相似之处。
  C.从《礼记•王制》相关记载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中,天子及平民百姓生前之“堂”与死后之“庙”的规格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D.由文中“礼”的起源、变化发展过程可知,一种文化思想的形成,通常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B.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C.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明代《阳宅十书》)
  D.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本文用“望远镜”来写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这个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5.学校建筑兴趣小组准备开展“探寻中国古代建筑奥秘”的活动。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这块土地
  梁衡
  一
  造物者真是高明,她拾起太行、吕梁两座大山,在黄土高原上这么随便一摆,又扯来黄河从上到下轻轻一绕,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山西,就这样出现在华北大地。
  这块土地是奇特的,她东依太行西临黄河,其间群峰耸立,河流如织,切割组合而成盆地、平原、丘陵,但以山地最多。于是山关展其巍峨,流水呈其绿波,林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