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060字。
2025年春高一(下)期末联合检测试卷
语文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诗歌影响并启发了后世历代的诗人们,他们引用屈原诗歌意象就写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
B. 谢庄、陆厥、吴均等诗人用“木”字的场合与屈原当时所见的“木叶下”的场合是高度近似的。
C. “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中“高木”“高树”虽可互换,但互换后的境与情都不尽相同。
D. 同是桑树,“枯桑知天风”中的形象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形象却是很不相同的。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形象注重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木叶”而少见“树叶”,就是因为“木叶”有丰富的暗示性而“树叶”没有。
B. 诗歌形象反映诗人或诗中人的形象,屈原的“木叶”折射湘夫人性格,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反映诗人飘零的处境。
C. 春天的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把春天叫做青春,因为诗人认为“绿”指的是现实,而“青”反映的却是一种理想。
D.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但由于诗人所见所感有细微差异,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会根据诗歌表达所需而选择绿或青。
3. 下列选项,最不能证明诗歌语言形象“暗示性”的一项是( )
A.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C.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D. 汤显祖《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4. 黄庭坚《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中的“落木”是从屈原“木叶”发展来的,黄庭坚为何宁可用“木”不用“叶”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木与树、绿与青,相近而不同,你从林庚的深入分析中悟到了哪些语文学习方法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梳理概括。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为核心,展现了林庚先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洞察。通过“木叶”与“树叶”、“青”与“绿”的细致辨析,揭示了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及其艺术表现力。材料一着重探讨“木”字带来的疏朗、空阔之感,材料二则分析“青”字蕴含的深远意境,二者共同体现了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们引用屈原诗歌意象就写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错误。由原文“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可知,“引用屈原诗歌意象”并非“写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的必要条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仰望
(美)保罗•詹尼斯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所以,只是偶尔有人把硬币丢在小盆里,乞丐总算能填饱肚子。另外,还能坚持他唯一的习惯:每天买张彩票。
夜幕降临时,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菜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