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湾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8960字。
广东省大湾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在宗族乡村中,宗族占据支配性地位,发挥总体性功能。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是宗族乡村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宗族的内聚功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年度的祭祖仪式作为对共同祖先的祭祀,加强了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强化了内部团结和内部整合。祠堂提供了家族成员共同实践宗族伦理的日常空间与神圣空间。编修族谱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由文字铭刻的共同祖先记忆。
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人们日常耕作的对象,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令,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土地也是人们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家国情感。人与土地之间存在着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适度比例关系。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宗族的内聚与整合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
社会秩序的重构建基于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与再整合。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其关键就是宗族解体,分解为以亲子关系为主体的核心家庭。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社会与传统道德的整体性被打破,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因此,可探索“拟宗族”的方式,以社区代宗族。目前城市中的商品房社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可对应于明清宗族的同居共财。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此为基础结成一利益共同体,我们可称之为“拟宗族”。将这一利益共同体建成基层互助组织,同时汲取传统宗族丰富的伦理层次,使传统伦理能够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让传统伦理真正回到现代社会。“拟宗族”可整合社区民众,使之成为糅合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以形成面向未来的新道德的载体。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编织人与社区之间有机互联的网络,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周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没有农耕文化,就不会产生整合乡村社会的宗族。
B.宗族通过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来维系成员关系,其内聚功能体现在尊祖、孝亲、睦族等观念中。
C.在宗族中,人与土地之间的关联非常亲密,土地扮演着生产资料和家园根基的双重角色。
D.“拟宗族”并非完全复制传统宗族的组织形式,旨在通过利益共同体恢复宗族对基层的支配地位。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拟宗族”观点的一项是( )
A.《礼记》载:“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B.某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组织邻里互助活动并制定公约。
C.明清时期宗族通过族田、义庄实现财产共有与福利分配。
D.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概念,强调土地对农民的根基性意义。
3.如何通过“拟宗族”推动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节选)
茹志鹃
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阁楼上很黑,小小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爸爸也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
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