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9070字。
安徽省铜陵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地理叙事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往往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常通过地名或地理意象、地理景观直接呈现,如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伦敦、巴黎、塔西提岛等。更为直观的地理叙事形态以具体的地名或者地理景观罗列的方式呈现,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等。这些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性和人文性两种,前者如黄河、长白山等生态景观,后者如故宫、长城等文化景观,以及作品中虚构的景观如桃花源、呼啸山庄等。此外,地理叙事也能通过自然环境的气候、水文、天象、动植物等呈现出来。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以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来讲述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与性格。巴尔扎克《高老头》一开头就对伏盖公寓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进而刻画出生活在此环境中的高里奥、拉斯蒂涅等人的心理、性格。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却是另一种形态。作者的地理基因、地理想象、地理记忆等在作品中的深层表达,也是作家的文化观念、思维观念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在文本中的隐性呈现,因而具有抽象性、随机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要发掘隐性的地理叙事,一方面可以从作家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寻踪”,如沈从文《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戏谑骂人的话语)、“皱拢去”(双眉紧皱的样子)的言语表达,是地理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示出浓厚的“湘西趣味”。另一方面,地理叙事也可通过作品人物来“追溯”,因为地域特征会对人产生影响,并通过人的精神、气质、习性等呈现出来。例如易卜生《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艾梨达,早年生活在海边,痴迷海洋,当她生活在山地环境的束缚之中时,表现出来的喜怒无常、难以捉摸、变化多端,都与其海洋性“气质”有关。因此,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不仅要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身份等因素来探究,还要考察文本中的地理因子和人物原型。当然,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与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总是互相交织、融通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
(摘编自邹建军、卢建飞《地理叙事的生成、形态、特征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潮”有“潮水”义,由此泛指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不只局限在海潮上面。江河溪涧的流水尽管不像海潮那样受日月引力的影响规律性地涨落,但是它们直接由沿途降雨形成洪水,也是季节性地、呈规律地形成水位暴涨而波涛汹涌的水流。潮水的“潮”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涌起汹涌的波涛,引申出“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
唐朝韦应物的时代,滁州一带的河水能否出现海潮呢?这就需要关注长江下游及淮河的水流情况顾名思义,“滁州西涧”应指滁州城城西山间的一条小河,所以韦应物称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天净沙•秋思》中罗列枯藤、老树、昏鸦等自然景观,使其成为诗中的意象,构成叙事要素。B.虚构的桃花源等属于显性地理叙事中的自然性景观,常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C.《滁州西涧》中的“涧”虽说法不一,但明清两代县志记载的地理位置和名称大体相同。D.李绅《入扬州郭》诗前小序引用李颀《送刘昱》中的诗句证明唐朝长江入海口也有变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显性地理叙事和隐性地理叙事的共同点是人物和地理环境之间有精神的联系。B.隐性地理叙事中人物性格特征和他后来生活的显性地理环境没有必然的精神联系。C.虽然《滁州西涧》中的“涧”地点难认,但不影响海潮可以到达滁州这一结论。D.根据唐代长江、淮河入海口变化的历史记录以及今天长江口的海潮最远影响地域,可以证明海潮在唐代能够到达滁州地区。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隐性地理叙事特征的一项是( ______)
A.《红楼梦》中湘云方言饶舌,将“二”说成“爱”。B.《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刻画出鲁四老爷的形象。C.鲁迅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孔乙己》《阿Q正传》。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揭示了乡土差序格局结构。
4.材料一在行文时从逻辑上分类探讨,具有条分缕析的论述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研究性学习中,语文兴趣小组对唐诗中常见的地名如扬州、瓜州、凉州等展开研究。请结合材料代表小组陈述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观点,把选项内容与之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理解文本内容,合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夜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不过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面呜咽,一面让眼皮一会儿开一会儿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时候到了,孩子的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