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890字。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一)牧歌
在中国现代文学范围内,“牧歌”特指以理想化笔墨处理乡土题材的各类作品中能够反映其本质因素的抒情倾向和品格。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就是体现牧歌这一抒情特质的典范之作,牧歌将乡土生活理想化,因此,构筑乐园式生活图景就成为作家的主流式选择。如何构筑乐园式生活图景?沈从文带着他的《边城》,向我们展示了独属于他的匠心安排。
这种安排,一方面体现为有意营造出空间与时间的“距离感”。牧歌的非写实性使它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离开“此地”和“当前”,才能驰骋对乐的想象,并对现实起到反衬效果。《边城》中那一方乐土在西南一隅一个封闭的区域,是沅水中上游及其四大支流的汇聚之地,在地理上被称为湘西。这个封闭的区域是名副其实的边城,与读者的生活隔着千山万水,需作“三十天的旅行”才能到。空间的阻隔和距离生成了两个世界。沈从文对时间的处理,也是遵循乐园构建的习惯思路,离开了“当前”。
《边城》再版时,沈从文把具体的年代抹去了,代之以“到如今”等模糊的字样。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处理策略,在有意或无意中确实达到了《边城》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将背景置于当代读者无法经验的“过去”和“异域”,空间和时间陌生化,离开“当前”和“此地”,形成阻隔和示范的效果。因此,沈从文才说,这里“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匠心的另一重表现就是营造“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并投射到人际关系、社会习俗、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渡船老人勤劳、善良,翠翠美丽;船总顺顺大气豪爽,两个儿子又那么出色,但沈从文并不满足于在主人公身上堆砌美德,这种美德不是个人修养的结果,而是本地风尚习俗使然,再加上主持者处置得法,所以无大的变故发生,一切平和安详井然有序。沈从文除对边城人和社会善的一面浓妆重抹外,还处处展示边城人诗性的品格。诗性(非社会化、自然性)与世俗、功利相对,代表了人生的两个方面,也代表了社会的两种价值取向。渡船老人年轻时爱唱山歌,会吹笛子。在夏日夜晚的满天星斗与柔和月光下,他为翠翠唱歌吹笛子,浸润了翠翠的心,也深深感动了读者。人物的诗意造型再辅以湘西山水灵秀的自然胜景,《边城》自然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二)中国形象
像所有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一样,“中国形象”也是一个极具统摄意味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对自我的看法的具象表达。《边城》的牧歌属性充分展示了乡土与传统的诗意,以最为贴切和概括性的形式,将30年代的中国想象——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苦难,它的文化优势——凝聚成可感的艺术造型。这形象是崭新的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牧歌式文学作品的作者通常以构建乐园式生活图景,作为凸显作品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
B. 牧歌式文学作品中的距离感,是指虚幻性的乐园式生活图景对现实所起到的反衬效果。
C. “中国形象”是一个具有统摄意味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对自我看法的具象表达。
D. 《边城》塑造了崭新的形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符合民族想象的逻辑性。
2. 依据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段“牧歌”主体部分着重分析沈从文将乡土生活理想化的两种手法,二者均体现其独特匠心。
B. 沈从文之所以让“边城”与现实世界之间形成“隔”,就是为了打造一个诗化的乡土世界。
C. 在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作品在“国民性”命题上,往往具有特定指向,所塑造的形象都具有负面的价值判断。
D. 文化守成主义作家有意在作品中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以此抵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民族屈辱感,缓解民族认同危机。
3. 选段(二)中指出:启蒙主义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创作出大量经典著作,下列作品中不符合这一核心命题的理念的是( )
A. 《骆驼祥子》(老舍) B. 《秦腔》(贾平凹)
C. 《家》(巴金) D. 《子夜》(茅盾)
4. 在《边城》中,牧歌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丰富多彩,涵盖了人物对话、场景描绘以及情感表达等多个层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且充满魅力的中国形象,请联系文本做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你对下列文段中“启蒙者的姿态”和“保守的姿态”的理解。
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现代中国面对乡土社会的两极,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面对乡村社会显现出的基本姿态是逃离,试图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醒民众,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沈从文则站在另一极,传达出来的是对乡土的依恋,是回归乡土。他摆出的不是一种启蒙者的姿态,而是一种保守的姿态。
(宁夏《乡土的逃离与回归》)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风景谈》选段
在沙漠里,偶然有一点点驼铃的声音,从地平线的远处传来,最初很微弱,渐渐地近了,像风一样,像梦一样,像一个古老的传说。于是,在单调的沙漠中,出现了骆驼的影子,出现了驮着货物的骆驼的影子,出现了骆驼的铃声和骆驼的影子组成的一支小小的队伍的影子。
这时候,太阳渐渐地升高了,骆驼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