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阅读(68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历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气候,北宋气候开始好转。
之前有研究发现,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历史上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人口增加的时期往往出现在暖期,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联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推动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唐朝后期农业发展受到极大不利影响,这是造成当时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取材于程雅楠、葛全胜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加之古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这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从全国粮食亩产量和北方麦作亩产量的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
B.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
C.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
D.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
2.根据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
B.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C.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
D.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3.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 B.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
C.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 D.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
4.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
B.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
C.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
D.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和第四段中的“六盘山北联池……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可知,联合团队选取的是陆地上的沉积记录,而非“深海沉积记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材料一第三段中提到brGDGTs的分子结构中有甲基和环戊烷,但是只提到了甲基与温度的关系,并没有提到环戊烷与温度的关系,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再根据本段中的“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纹路
很长一段时间,“故乡”在我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情深义重的概念。故乡的景象、习俗、食物和乡音汇成了地域文化。然而,地域文化会不会成为放眼四方的局限?【甲】我倾心于万物的普遍意义,对于地域之分相当迟钝,记住水的分子式是H2O即可,加上一个“故乡”的定语又会增添哪些意义?
故乡意识相对薄弱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始终居住在故乡。我所出生的城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