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飞跃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600字。
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飞跃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在中国诗学中也常常称为“境”“境界”。“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诞生,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意境”理论正式形成于唐代,唐人关于“意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至关重要,即“意与境会”和“境生于象外”,它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的体现,也是唐代美学诗学实践的产物。“意与境会”这一命题为中唐权德舆明确提出。所谓“意与境会”,强调意境创造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浑然一体和不可分割。不过,在“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中,唐代诗学家又特别强调“心”的作用。唐代诗歌创作和诗学主张的一大特色就是重视艺术家的心源开启,以达到心与物、意与境的统一。“境生于象外”则是唐代诗人关于意境创造的另一重要原则,“境生于象外”并不否定境与象的关系,但它更重视的是对有限“象”的突破与超越。所谓“象外”,不在感性经验和语言文字的实象之美,而在于超越实象、超越可感的经验进入到心灵世界。
唐代关于“意境”内涵这两方面的基本规定,也成为后世理解“意境”的基本原则。王国维的“境界”说无疑也继承了古典意境说的这些基本原则。虽然,“境界”说将“观物”与“观我”并举,提出情景二原质等说法,已明显呈现出西方哲学美学二元论思维方式的特征。不过并不能因此就将它与传统诗学对立起来。在“境界”说的物我、情景的关系模式中,有着传统诗学的情景相生、物我双会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所谓“意与境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等说法,基本意思还是强调“意”与“境”二者是不能偏废的,意境的构成同情与景、意与境融合的程度密切相关。这与唐人的“意与境会”的意境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另外,王国维谈意境,非常重视意境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味。更重要的是,王国维的“境界”说,并不只是与传统诗学理论观点存在着某种对应,它本就是中国古代美学诗学实践的产物。
(摘编自毛宣国《“意境”之争:从理论回归艺术实践》)
材料二: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王国维继承了中国传统词话的形式以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中的范畴,融会西方思维方式和理论资源,标举“境界”说。“意境”与“境界”本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文论范畴。在“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影响下,“意境”重在强调“情”与“景”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融合,注重诗词整体效果的阐释。王国维引进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主客体的关系转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与境会”和“境生于象外”是唐人关于“意境”理解的两方面的规定,也是后世理解“意境”的基本原则。
B.唐人认为“情”与“景”浑然一体,王国维则对情景关系作了二元对立的划分,并代之以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C.《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在兼收并蓄研究思路下的成果,其独特性在于书中首创“境界”说这一全新诗学理论。
D.王国维的“境界”说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启发后世学者开始融会中西,不断赋予“意境”新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意与境会”的规则下,唐代的诗歌创作重视艺术家的心源开启,以达到心与物、意与境的统一。
B.传统的诗学研究中,诗论家对意境的研究重在强调情与景的关系,存在单纯从情景关系立论的拘限。
C.王国维在创新、完善诗论体系的基础上,对诗词做出了超乎传统的阐释,使得传统词派受到冲击。
D.王国维发展“境界”说的经历表明,吸收西方理论资源是创造性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唐代诗人重视“对有限‘象’的突破与超越”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B.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C.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D.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4.为什么说不能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传统诗学对立起来,请结合材料一简述理由。
5.“境界”的研究对鉴赏古代诗词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白鹇相约
范晓波
第一次到金刚岭时,我已陪父亲在江西婺源虹关和飞凤峡转悠了两天。他过了年就80岁了,在外一般只愿住一晚,路过金刚岭时,身心已有些疲乏。只因听说有可能拍到白鹇,才同意进山看看。
我们到达时是午后,白花花的秋阳在屋瓦、树冠和剪影般的山脊上一闪一闪,问从村口路过的村民,这里是否有白鹇出没。他说,有。随后掏出手机打电话把老汪喊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