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题画三则》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四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0/14 22:32: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500个字。
《板桥题画三则》教案1
[写作背景]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写兰竹,工书法,能诗文,其题画尤为后人称道。这里所选的三则画题,皆是他种竹、养兰、写竹、画兰的心得,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
[层次结构] 
   第一则说他画竹得力于潜心观察、师法造化。分三层:第一层写养竹、爱竹。第二层写潜心观察,重在观察的独特方法,而目的则在于取得“天然图画”。第三层点明师法天然的题旨。
    第二则是从画竹过程中总结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作画经验。先叙写画竹的三个阶段: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画意勃勃,生“胸中之竹”,落笔作画,成“手中之竹”;并在叙写中点明:胸中竹不同于眼中竹,手中竹又不同于胸中竹。最后总结说:“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
    第三则讲种兰应顺应兰的本性。分三层:首层叙述种兰的经验,得出“物各有其本性”的结论;二层用两首诗来说明种兰要顺应兰之本性的道理;三层点明画意;因画的是“山中之兰”,顺应了它的本性,所以“极肥而劲”。
    从结构上看,三则题画各具特点,各有所长。首则以叙事为主,题画之旨已含蕴在叙事之中,故而末句稍加点拨即见用意。次则主要采用夹叙夹议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已均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须再翻进一层,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则是先叙事后议论,叙事完毕以“乃知物亦各有本性”作结,议论以诗的形式,且用“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翻进一层;而结语之用意,则又回到画幅之上,以画中之兰的特征来沟通画幅与题语的内在联系。
     题画虽短小,然信手拈来,遂成佳制,却更见大家之匠心。
[内容述评]   
    这三则题画,首二则是以画竹论艺,第三则是以养兰论人。
    第一则的主旨是“师造化”。造化者,天地、自然也。师造化,就是说艺术创作要以天地、自然为师,以天地、自然的风姿、特性、生机为本。作者为能得到“天然图画”而自喜,就是他崇尚“师造化”创作精神的体现。要做到师造化,就必须用心观察客观事物,潜心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