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桔灯》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七、小橘灯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2、品味语言,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复述课文; 2、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1、导入新课。由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引入《小桔灯》的结尾,齐读。要求模仿改写此段。讨论、交流、明确:“我与小姑娘离别已经十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那盏小桔灯。”提示:《背影》借写父亲的背影来表现作者与父亲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而《小桔灯》借小桔灯来表现什么中心思想呢?用“小桔灯”作标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2、朗读、思考、自读、复述 出示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黑暗的旧中国? ○3小姑娘家遭到哪些不幸? ④小姑娘有多大?她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听一遍朗读。要求:按时间、地点、人物、家庭环境、外貌、行动、语言、精神等方面准备复述,自读课文一遍。 同座交流,由学生选出男女生各一名复述。 指名学生复述。由学生评价,提示明确本文主要的叙事内容:初遇——探望——送行——怀念(板书见后,)。 指名由第二位学生再具体复述。学生点评。提示注意前面的问题。 3、思考:小姑娘有什么性格特点?作者对她的感情如何变化? 诵读、思考、讨论、交流。板书显示〈三〉〈四〉。 4、“小桔灯”象征了什么?本文借小桔灯表现了什么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明确。(部分在黑板上板书) 5、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作者为什么用“小桔灯”作为文章的标题。 分小组讨论,提问,明确。 提示:要从“实”“虚”两方面分析。实:姑娘送“我”小桔灯是故事的中心内容;虚:借小桔灯赞颂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用小桔灯作标题,有增强抒情意味,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二、归纳小结(提示:叙事、抒情、写法等)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思考练习三、四。 3、从课文中举例(至少三处)说明修饰语的表达作用。 板书设计: 小桔灯 冰心 〈一〉 〈二〉 〈三〉 〈四〉 初遇 年龄 幼小 外貌 瘦弱 怜 衣着 贫穷 小 动作 语言 镇定、勇敢 爱 桔 探望 家境 贫穷 制灯 能干 敬 灯 言行 乐观 送行 我的感受 鼓舞 赞 补叙 怀念 想起 念 小桔灯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后记: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1、 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2、 品味语言,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 2、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结合练习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由学生简介冰心。 黑板显示生字词,重点提问。 二、品味语言 1、修饰语言的作用。 显示练习二的第2小题。 提示:加点词语是“说”的修饰语,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果删去,会削弱这句话的表现力。 由学生抢答第1、3小题。练习三较简单可提问成绩稍差的学生,让他(她)有“成就感”。要求学生再从课文中另外举例品味(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品味下面这些语句。 (1)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2)我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3)她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小桔灯四周相对地穿起来。 引导学生归纳、明确:恰当地运用修饰词语,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先完成练习二。两个“好”字的含义。再补充,学生另外从课内外举例都行。 课外:例如,小明考出好成绩,爸爸说:“吃什么,煮什么。”成绩考差了,爸爸说:“煮什么,吃什么。”由学生比赛举例。 引导归纳,品味语言,要把握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提高我们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迁移运用 1、假如你是记者,受冰心奶奶的委托,到重庆去看望当年的“小姑娘”,发挥想象,当年的“小姑娘”如今的身份是什么?提问(如名教授、企业家、教师、医生等)。确定身份以后,要求学习《小桔灯》的写法,从外貌、家境、住的、吃的,言行等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个片段,注意修饰语的运用(先自读课文中相应部分)。 2、10分钟后,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各组选出代表,上台朗读。再找两篇较典型的重点由学生点评,引导学生比较修饰语用得是否恰当,明确词、句、段都要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课后,要求以《访问记》为题或自拟题目,综合同学写作中各个片段的优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注意词语的表达,把“探望小姑娘”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四、小结:(略)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