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艺术及其规律。
按习惯的说法,修辞有积极修辞和消极的说法。前者只要是指我们通过说的修辞格(或叫修辞方法),后者包括词语运用的艺术(如:协调语音、锤炼词义、讲究配搭等)、句子变换和选用的艺术(这点,放在第四辅导专题里讲了)、章法的艺术等。
关于积极修辞,高考考纲规定考查的修辞方法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修辞格,高考不考概念,也不直接考辨析,而重在运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问题是,运用要做到准确,却又必须准确理解概念和清晰地辨析容易混淆的辞格。没有这个基础,怎样运用?考试的实践证明,考生对辞格的概念模糊不清,容易混淆的地方没有搞清楚,不可能正确答题。像1999年高考题第10小题就有这样一个选择肢: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题目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就是该项。考生在判断该不该选D时,许多人举棋不定。因为不知道D项中的我是不是喻体。这道题是用作考查著名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整首诗都用上了比喻的辞格。其中D项就考到了对概念喻体的理解。也就涉及到本体、喻体的辨析。也涉及到比喻和比拟辞格的辨析(因为有考生认为把我当作鸟来写,是比拟)。D项考查的阅读点是诗的最后一节,此时,诗人已从上面的比喻意境转回到写实。为什么……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我不是喻体鸟,而是主人公自己。2000年的现代诗歌鉴赏题。考查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的赏析,也用到了修辞知识。可见,不考概念,不等于不需要复习和理解概念,不考辨析,不等于不需要弄清楚易混概念的辨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辅导专题,侧重从容易混淆的角度,就这八种修辞格的易混现象进行辨析辅导。同时,对消极修辞也作简要的辅导。
一 高考规定掌握的修辞格
(一)比喻与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区别
学生:比喻是修辞格,象征是不是修辞格?比喻和象征怎样区分?
老师:比喻是修辞格,象征不是修辞格。象征指的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技法。比喻有本体和喻体,象征有象征体和象征义,而喻体和象征体都是某种具体形象,所以,容易混淆,其最重要的区别是比喻是将本质不同而具有相似点的两种事物作比方。象征的象征体与象征义之间,没有相似点方面是联系,它是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还可以根据传统习惯和社会习俗,用大家熟知的象征物作为象征体,表示特定的象征义。如红色(象征体)象征革命(象征义),两者没有相似点的联系,不能说成比喻格式:革命像红色或革命是红色。像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长城、黄河象征中国等,都不是比喻,因为都没有相似点。但要指出,有时候会出现既是比喻,又是象征的特殊情况。作者采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来象征,就会构成比喻和象征兼有的情况。如高尔基的《海燕》,作者着力刻画的作为无产阶级坚强战士象征的海燕,就比喻的成分。因为海燕不惧风浪,英勇搏击,迎接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