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让语文教学真正“研”起来
张学兰
一、问题的提出
1、国际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多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的学习”。
2、国内环境:①我国台湾即将推行的新课程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培养“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即将推出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理念的课程体系则是“学会学习”。③我国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学军、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实践”课程,列入高中生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倡导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
3、现实状况:问题虽提出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老师却“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课题名称倒是换了,美其名曰“研究”,实则仍是包办、传授式,这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亵渎,长期以往,“研究性学习”势必会被引上歧途。所以我们提出让“研究性学习”教学真正走进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真正“研”起来。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目的、意义
研究,《现代汉语大字典》解释为:①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②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构建的途径。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这两点意思都应该考虑。因此研究性学习既应该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应该指在老师指导下先自主选定课题,再经过查询、实验、讨论,去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自主探索知识,在探索活动中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调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它是学生亲临其境、真实地体验、认识一个实在的、全面的、有滋味的现实世界的过程。如果运用得法,一定会如“课标”所说“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毋庸讳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标”中也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