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3/25 9:27: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6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摘要】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和《饮酒·结庐在人境》这两首诗,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被列入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它们都表现为一种质朴、平淡和自然之趣,但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如我们凭藉《报任安书》认识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一样,这两首诗是我们认识和了解陶渊明思想、德操和诗风的重要依据。本文试图结合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从《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出发,就其人“固穷”的操守和平易自然而韵味隽永的诗风浅论了两者互照互证的关系。一言以蔽,“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一句,是陶渊明德操和诗风的极佳概括。
【关键词】德操  诗风  田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结庐在人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①这一句话,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②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关于陶渊明的人品操守,似乎无人异议,但对其诗风格,却有颇大争议。下面,笔者结合陶渊明生平,从上列《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二诗,谈谈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及其关系。
  一、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如现实的泡沫湮灭无声。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小官,不仅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给予其深刻影响的老庄思想和隐逸的社会风习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可见,“道之不传”的理想幻灭使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就在他上任八十余日之时,逢郡都邮来巡,属僚告之应束带进见,他长叹到:“我不能为五斗折腰向乡里不儿。”并即日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其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二、《饮酒》、《归园田居》的解读
  文字是组成篇什的根基,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等,自然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③因为诗歌的错综意义便是在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作为基本要素的文字——它的选用、取舍,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意趣——始终在为着一个统一的结构做贡献。这种解读方式对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效果颇佳。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方式对两首陶诗加诸简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