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70字。
浅说课后再备课
浙江慈溪市育才中学 刘诗先
前言 课后再备课,是对思维成果的再利用,是对教学经验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积累方式,是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所谓课后再备课,就是在上过课之后,把上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都记录下来,用不同的色笔加注在原教案的缝隙空白处,对原教案进行补充、删简、校正、修改,从而提升教案的质量和价值的再一次备课过程。
要说课后再备课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有两理论,四点理由。
理论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必须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之中显示其正误得失,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完善,从而一步步向真理靠近。
理由之一 教案就是教学的方案,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用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具有理论性质。根据以上理论,教案之所以成为教案,必须要应用于教学实践;而一个教案设计得成功与否,能否很好地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必须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检验。经过课堂教学的应用,教案的优劣得失自然浮出水面。所以,上完课后,有必要对教案进行修改,即所谓“课后再备课”。
上面的理论在具体工作中还有一种更具体的说法,叫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是干部的老师,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有时你在课堂上会对某个烂熟的成语一时想不起来而语塞,学生会很好地跟你接茬;有时你的某个问题的答案做得苍白无力,而学生发言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你把他们的七嘴八舌的见解综合起来,稍作调整,就会使你的答案丰满有力增辉增色。你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学生回答不了,或者太容易了缺乏思考的价值;你设计的问题是否准确明白,能否跟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接轨;你选取的启发材料和设计的启发方式是否引起学生思维的偏差,如此等等,这些都需要到教学中去检验,而检验的结果正是你教学之后的收获,你怎能把它忽略而抛弃呢?
理论之二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的场景和氛围会给人造成轻度的紧张,轻度的紧张会让人全身心地投入而进入角色体验。人的思维在轻度紧张中会变得更加集中和活跃,人的技能在轻度紧张中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过度紧张会扰乱思维的正常工作(所谓“大脑一片空白”)和技能的正常发挥;而过于轻松又容易流于随意或漫不经心,也同样不利于调动人的思维和激发人的潜能的超常发挥。
理由之二 所以,根据以上理论,可以解释:一个经常登台演出、习惯了面对观众的演员,在台上演出时可能往往比在台下排练时表现得更好;而一个没有舞台经验的生手则恰恰相反。讲台近似于舞台,全班几十双眼睛会给你轻度的紧张。(当然,对于未上过讲台的人来说可能造成过度紧张。)讲课之于教案,不是简单的“原音再现”,也不应该是按照“图纸”机械地进行操作。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情感、意志、思维、学识、口才乃至于性格、气质和生活观念等诸因素的综合的立体演示,尤其应该是教师的思维在教案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加工、组织和整合的过程。这个加工、组织和整合的过程放在轻度的紧张之中,往往能更好地激发思维和表达的潜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深刻。因此,在课堂表达上,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人之语甚至妙语连珠;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你有时会有“妙手偶得”之举;在教学程序的操作上,你有时会因一时之念临时改动而顿成“神来之笔”……总之,只要作有心人,你会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这些都是你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