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后记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紫藤萝瀑布》教后记
深圳市梅林中学 王松子
一
目前,在主流视线关注下的中学语文课堂,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里,师生的课堂行为大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下发生和进行。在一些地方,上述六个字已经获得了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使一票否决的威权。如实地说,出现在教室里的这番新景象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革命性的、建设性的意义。关于这一点,人们已经谈得很多了。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现有的课堂实践资料,却未必都是真正指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目标的。即便是从那些经过反复演排并精炼出来的课例里面,我们在经历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短暂欣喜之后,仍不免有“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慨。我的这种感受,在史绍典先生的《想到了野狐禅》(载《中学语文》2003.8上)一文中得到了确认。我也固执地认为,在“丢掉了文本”、“不读书”的前提下,是没有“自主探究”可言的。
不仅如此,语文课堂里,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的“探究”,不应该仅仅或常常是停留在“畅所欲言”的层面上,它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尝试。例如,对于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如果不能统一,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观点,试图去发现并理解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许会修正自己的看法,也许会认同对方的观点,也许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总之,他将体会到“共存”和“妥协”的意味,体验到尊重和宽容是有益的。再如,我们常常提倡,阅读要和文本对话。其实,“对话”除了走向文本展现的境域之外,除了将作者所表现的情致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嫁接之外,还有一个幽微的层面,文本的背后是作者,我们的阅读是在和作者握手,上升到对话则是在同文本的作者交流、谈心。在经历了《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之后,我更加确信“探究”是有层次的,并且惊叹学生的“自主”可以怎样地超出并改变老师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