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念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要记,我们小学时就是这样的,老师讲我们记”下面的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到。
一道题目,已经讲清了来龙去脉,并且都能够思考完成后,我随口问了一句:“要不要记下来?”没想到会出现上面的情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个人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容器。
“我们以前一直都是老师讲什么我们听什么,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弄惯了的。我们没有提问和讨论的想法。”在现在的学生头脑中竟一个令人惊心的固定模式:“学习就是记笔记,做题目,记答案”。看到那一双双缺少灵气的眼睛中,没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没有对问题探索欲望,有的只是与其年龄格格不入、令人胆战的老成和木然。只是习惯性、机械的记抄,没有个人思维的参与,一旦将自主权、提问权交给他们时,有的只是无主和茫然!
“对你的教学特点许多同学还转不过弯来,还不适应”,一位同学私下如此说。这在给人警醒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学生的某些观念也急需改变。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只是老师的观念在变,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头脑中固有的僵化模式,那么这种所谓的自主学习只是表层的,是一种被动的形式(学生被动的跟着走),因为学生并非出于自觉、主动的参与、主动的探求,仍缺失一种个体能动性,即使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也不是新课程改革所不想见到的。
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加快实施,那么学生的某些观念也急需改变。
一、 自我观念——我是学生,是接受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