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20个字。
教书不能忘“本”
江苏泗阳致远中学 束兰平 刘成群
摘要:
新课改要求以教材为例,不是要我们忽略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生成教材,也不是让我们蜻蜓点水式处理教材,另僻蹊径节外生枝,而是要我们用教材,扎扎实实的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探究内容。生成教材,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以教材为例,就是要紧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挖掘教材。语文学科就要利用教材教会学生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文章篇章结构等内容,进而熏陶自身的语言素养,把教材的工具性、人文性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以教材为例 蜻蜓点水 另僻蹊径 工具性、人文性
新课改已经进行四年了,对于教材的使用,新的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以教材为例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是让我们由过去以本为本,转化为以本为例,做到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去对话,可以研究生成新的教材内容。
但改革过程往往不是尽善尽美的,预期效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中发现我们有些同志不是真正以教材为例,而是忽略教材,另僻蹊径,曲解了生成新的教材内容。这里仅以语文学科现象为例来谈。
一篇课文一节课不要十分钟时间,学生找出几个字词,概括内容,下面就是拓展延伸,撇下课本,大侃课文以外的内容,以为这就是生成教材。甚至一些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补充一些……,还补充另一篇……”,不在教材这个例子上下功夫,而是在延伸上下功夫,在课堂某些形式上下功夫,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的做法,我曾在2004年的一次教研组活动中就指出过这个问题,认为不能简单处理教材,要挖掘教材中语文这一学科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前几天我去南通、苏州,听了江南、江北省级观摩课,专家点评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那么,究竟怎样利用我们的教材呢?
苏州大学文学研究院的王家伦教授说:“语文课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特色,我们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首先是工具性,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课本这例子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读懂文章深刻内涵,明确文章章法结构,真正使我们教育对象具有文化的品位。“用教材”首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