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00字。文本分层理论与文学经典问题
刘 晗
摘 要:文本分层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意义,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评价。文学经典建构是批评话语将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文本推入艺术界,使其获得中心地位和合法性的过程。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越界现象频繁,文学经典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本分层理论中获得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关键词:文本分层理论 文学经典问题
文学经典问题是最近文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理论界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开放经典”的说法。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学经典问题在当下更是炙手可热。目前论争分裂成两大阵营,其一是表征派,他们视文学艺术为社会生活的表征,对传统的文学经典提出质疑,对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机制进行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力图揭示文学经典下面所隐含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关系,呼吁打破权力宰制、对经典进行重新调整。其二是鉴赏派,他们对“开放经典”进行抵制,强调文学经典的自律性,在艺术和美学的名义下,反对文学研究的政治化,对文学经典进行保护。本文以此为背景从文本分层理论的角度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与认同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文本分层理论与文本的意义阐释
当前的文学经典论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论争的双方都将文本看成是一个单层面的结构存在,把自己从文本中阐释出来的意义看成是文本的唯一意义,并以此为依据对文本的功能与价值进行判断与分析。事实上,文学文本并非一个单层面的结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这种文本分层思想渊源有自:中国上古《周易·系辞》在论述言意矛盾时,就提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后经三国时期王弼的阐发,中国古代文论将之发展成一种由表及里的“言”→“象” →“意”的文本分层理论;在西方,但丁认为诗歌有四种意义,即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因此诗歌也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解读;黑格尔认为:当我们“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1] (P24)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发展出了形式与内容二分的文本分层理论;波兰哲学家英伽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则将文学作品进一步分成声音的层面、意义的层面、以及要表现的事物,即小说家的“世界”、人物、背景的层面,此外还有一个“形而上性质”层面。综合古今中外的文本分层理论,我们今天一般将文本分解成语言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意蕴层面又分解成原型心理意蕴层面、社会历史内容层面和审美反思超越层面。基于对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的认识,韦勒克和沃伦指出:“对一件艺术品作较为仔细的分析表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