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例谈
1、反常引人法
雷其坤
有家药店贴了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做生意却甘愿生意不好,善心可鉴。
天寒地冻,人之常情是希望风和日丽,而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反常的心理,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
瞎子提灯笼,通常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傻事。而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是总要提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好奇,盲人解释道:“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台湾·陈招池《照亮别人》)
解放前,有人大白天上街也打着灯笼,人们觉得奇怪,此人说是因为社会太黑暗了。
恰当运用这种看似不合常情、违反常理而实际具有深意的反常心理、反常行为,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探究欲,使文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李强同学的小小说《妙计》运用了反常法——
某世纪,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人们都为喝水发愁,喝过一杯水之后,就要盘算着到哪儿去喝下一杯。
人们将“透明的水不一定是安全的”奉为真理,饮用水公司像多米诺一样倒闭。
一天,一家饮用水公司灵机一动,在他们产品中放入一些水蚤。
在一所学校里,一位老师从饮水器上接了一杯水,慎重的看了看——有一只小虫子在杯中快乐的游弋……
老师自言自语:“这杯水可以喝。”
不久,这家公司的饮用水就十分畅销。
(《作文通讯》2001年6期)
以前,人们不愿买有虫眼的蔬菜;随着农药的滥施,现在,人们专挑有虫眼的蔬菜买。现在,人们不愿喝有虫子的水;但是,如果不保护环境,污染会加剧,今后,也许有虫子的水人们才敢喝。用看似“反常”的情节,表现保护环境的主题,正是此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例文1]
垂钓蝴蝶
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一同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