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50字。
《报任安书》教案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探讨的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应该说,这个话题是学生成长中渴望了解和探讨的,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探讨,可以加速学生的成长。本专题选配了5篇文章,围绕“生存和毁灭”、“顺境和逆境”两组矛盾,组成三个学习板块,板块虽各有侧重点,但彼此交叉,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教学中切忌割裂开来,或者把问题简单化。
作为新的语文学习方式,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新课标强调“整合”,要求改变以往“教一篇是一篇”零打碎敲的方式,组织高效率的综合学习,但是综合学习必须建立在单片教学的基础上,要在单篇教学上花力气,为整合做好铺垫。单篇教学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而必须抓整体,抓重点。
教科书采用“跨文本,超文本”的组合方式,应处理好“文言文”和“语体文”的衔接过渡。要改革文言教学方式,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不能把文言学习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而要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把文言语体打通,让学生自由出入古今,获得语文学习的解放,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
预习:
1、 借助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划出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
2、 根据给出的语段,找出文中相对应的段落
A. 对方来信的内容,对迟复表达歉意
B. 作者的荣辱观与生死观及受辱不死的原因
C. 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及写作《史记》的动机与目的
D.遭受腐刑的痛苦,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祁奇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如果课上逐句翻译耗时太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把有问题的字、句标出,上课疏通文意时教师先给时间让学生提问。再由教师提问重点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本文是了解司马迁思想的重要文章,在疏通文意后,要让学生对司马迁的高贵人格和生死观进行研讨和评价。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司马迁其人和写作背景,疏通文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1、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2、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3、初步感知
1、 正音(ppt)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信中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对文意的把握情况)
3、 疏通文意,教师答疑并做重点地点拨或纠正(重点字词归纳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