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审美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wps
  • 资源大小: 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4/6 14:15: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3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拼命抓基础知识,即片面强调字词句训练。这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但长期以来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审美鉴赏,不注意利用文学艺术提供的人物形象去触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美化学生心灵,以致造成审美能力不强的现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确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认为应化抽象为形象,特别重视挖掘教材中的人物美,重视人物审美。
作家创造的人物形象,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通过读者来完成,也就是说人物形象不经过读者的审美填充,他只是残缺的。因为人物形象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对人物的接受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再创造过程。
作为审美客体的人物形象,只有通过主体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人物形象才会活起来,同时这些人物形象具有的美的特征才能被充分显示出来。那么怎样使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审美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修养,让学生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提高鉴赏能力的一种最好方法。
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就是对人物进行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通过阅读、体味,熟悉人物。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感知阶段。人物分析(即形象的审美)与其他审美活动一样,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其首先应从感知入手。《美学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钱勒来和姚承宪主编 P226)给审美感知下了一个定义:“审美感知是美感经验活动的具体心理形式。因为它具有感觉的性质,又有知觉的性质,具有感觉和知觉的同时性,所以被称为审美感知。”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