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10个字。
实现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初步探析
关 键 词: 有效性 教学 探析
作 者:洛水清清
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出发,从民族复兴、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要求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协调发展的学习目标,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倡导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规定了基础教育的正确方向。这对于扭转我国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当前学业成绩提高、忽视学生的长期发展"的局面,是非常有意义的。人们预期课程改革的实施将改变基础教育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从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情况看,预期目标的实现还有待努力。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www.cersp.com)“课堂教学论坛”上,就“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讲求教学效率和效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要求各行各业低投入、高产出,认真分析行业当前发展对社会长远发展的影响,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人们也开始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谋求学生当前学业成绩的提高与长远发展的协调一致。新课程研制和实施,也促进了我国教育界对有效教学问题的关注。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表现于;
•没能全面把握学习目标,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只追求学生在知识记忆、理解、掌握与应用方面的发展(外在的知识的发展),忽视促进学生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提高(内在的智慧的发展),学习目标未能全面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