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化用教材巧成文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高中作文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0/29 20:20:5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00字。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化用教材巧成文
教学目标:1、掌握化教材为素材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提高联想力,训练发散思维
导入:法国思想家帕斯尔说“人只是一棵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是的,成功往往属于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我们语文作文也是如此。谈到作文,许多学生为缺少写作材料而苦恼,为了作文,有的伸开双手,向老师“讨”材料,有的临到作文,或搜索枯肠,或胡编乱造。实际上,正如一句老话所说:“身在宝山不识宝。”二我们的教材正是一座宝山,是我们作文素材的宝库。
一、欣赏精彩片断:
请跟着我穿越时光的隧道,回顾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理解的诗意;“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司马迁追求的诗意;“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理想的诗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是诗意;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难道不是诗意?……上下五千年,处处是诗意。(以“诗意”为话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帮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以“语文”为话题)
结论:宝藏就在你的身边,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二、掌握方法
要学会归纳、分类、总结,将课本中的材料分话题、分论点整理归档;要用当代眼光审视人物(包括历史人物、文学形象)、事件(包括历史事件、故事情节、典故成语),深层次多角度去把握人物、事件的灵魂内质,尤其要坚持“文本”思想,透析课文内容,达到真正的“积累”。
(一)、论据辐射法。
众所周知,同一则论据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提炼并证明个观点。如从《勾践灭吴》这一事例出发,可以从以下不同角度分别论证以下观点:
1、 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2、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
3   苦难常常是人生的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
4、 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
5、 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只有把良好的主观意愿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攀登事业的颠峰;
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7、忧劳可以兴国;
《鸿门宴》:
1、知人、用人,重用人才,用好人才。
2、优柔寡断不能成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该出手时就出手。
3、要抓住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强与弱,大与小都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