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330字。
高考2008备考——如何让考场作文“左右逢源”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1.“命题作文”审题的两原则
1977年北京考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82年全国考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全国考题“习惯”,1994年全国考题“尝试”,1994年上海题“父辈”,都是“道地”的命题作文。另外还有一种“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相结合的命题形式:如1981年的全国题“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全国题“树木·森林·气候”,1985年的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等。我们把上述题目都认定为“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要对题目“咬文嚼字”,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
(1)标题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
“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实际也是“意义上”的限制性原则,因为文字总是要表达意义的。如1977年北京考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限制了人物,“一年”限制了时间。其实除了“在”和“的”外,这道题每个实词都有限制作用。如1998年作文题中的“坚韧”一词,就是准确理解题意的关键词语。坚韧:坚固有韧性,是坚和柔的统一体。无坚之柔,则软弱无力;无柔之坚,则松脆易碎。坚而不脆,柔而不折。它不是松树,而是小草;不是朱自清,而是鲁迅。由此可见,写那种经受一连串的打击,仍然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人和事,是不怎么切题的。
1997年上海高考出了一道受人称赞的考题“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这道题的“50年前”是指1937年,“今天”是指“7月7日”,高考正是7月7日考语文,7月7日,历史上发生“七·七芦沟桥事变”,“七·七”是国耻纪念日。命题作文审题,要切实注意题目的空间限制(1986年上海考题:“2000年回母校”)、人物限制(1977年湖南题:“心中有话向党说”)、数量限制(1977年上海题:“谈第三只小板凳”)、修饰性限制(1982年全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系限制(1986年全国题“树木·森林·气候”)等等。
(2)标题意义上的内在性原则
一个作文题目拟出来,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标题,通常由词和短语组成,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例如1986年全国考题就要透过表层信息,去挖掘深层的隐含信息。“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看,三个名词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善了,产生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也会使树木生长更快。再联系社会实际,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组成文明的社会。社会风气好,产生反馈效应,会出现更多的先进集体,先进集体又促使个人的健康成长。这样就把标题的内在含义——比喻意义挖掘出来了。再如1988年的“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者是“因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的过程”。有一个考生开篇这样写道:“雄鹰高飞,骏马奔驰;姑娘爱漂亮,小伙爱潇洒,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前两句是写动物的本性或本领,后两句是写青年的爱好和特点。都不属于“习惯”的范畴。
2.方法指导
(1)标志法。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怎样去寻找题目中的标志呢?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
二、半命题作文审题
(一)、【考点导引】
半命题作文就是出题者给出一个尚不完事的题目,要求我们先把题目补充完事再作文。半命题作文是命题作文的一大发展,通常情况下,半命题作文只给考生一个写作范围,或一个立意的方向,而把大量的写作空间留给考生自己。因此,近年来此类命题形式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1、命前半题
如:珍惜所拥有的( )。永远的( )。我好想( )。这里有( )等。
2、命后半题
如:( )需要我。( )触动我的心灵。( )的我。( )的力量等。
3、命首尾部分
如:讲给( )的事儿。校园( )曲让我心动。我这个( )迷。在家的( )日子里等
4、命规定词语
如:2003年南京市作文,自拟题目,但题目中必须含有“泥土”二字。
(二)、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法
半命题作文在写作之前,关键是“补题”,在“补题”时必须做到合情合理,立意新奇,文字通顺,符合要求,其补题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突出范围
如“在( )影响下”,可补“在金钱的影响下”,在助人为乐精神影响下等,这种形式的文题在补题时,既不能表现题材,也不能显出立意,它是一个很宽松的突出写作范围的文题,需要自选题材,进行恰当地表现。
2、突出立意
如“我有一个( )集体”这个可补充为“我有一个团结的集体”;“我有一个温馨的集体”等,这种题型的补题,对文章立意确定了方向,考生必须选择一定的材料来表现这种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