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用字的简称,所以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将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通假字的类型:
(1)“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例:“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是会意字,表傍晚的意思,后来这个字借以表示否定,而本意却让给新造的“暮”字来表示了。
(2)“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无其字”而写成了另一音同或音近字,这种借用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就是借为“性”的。
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有些词义没变化或变化不大
如人、山、水、树、牛、石头、云、土、星星、千、房子等。这些词是人们生活与交往中最常用的词,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这些词的词义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如作助词的“矣”,作人称代词的“吾”“尔”,作换牙讲的“龀”等。有些只保存在文言色彩很浓的成语中,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等。
这样的词我们会感到很生疏。但这样的词数量不大,只要充分利用文章的注释和工具书,认真识记,不难掌握。
(三)有些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保存了下来,但词义完全不同了。
如“牺牲”“交通”等词,古今都用。但在文言文中,“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如猪牛羊等;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为某种事业或目的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交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总称。对于这样一些词,我们千万不能以今义去代替古义,那样就会误解原文。
(四)有些词的词义古今有同有异
文言中更多的词,古义与今义有同有异,表现在或者词义的范围有变化,或者词义的轻重有变化,或者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有的词词义的范围扩大了,如“河”,在文言文中一般专指“黄河”,而在现代汉语中,一切河流都可以称为“河”。有的词义范围缩小了,如“兵”,在文言文中有三个常用义项:
(1)兵器,武器;(2)军事;(3)军队。在现代汉语中,“兵”主要指战士。
有的词,词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中的“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是“深切憎恨”的意思。可见这个词的意思现在比原来重了。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我们以今义去代替古义,就会误解文章的原意。
有的词感情色彩古今也不同。如“爪牙”,原本是指得力的干将,从《诗经》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是褒义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它完全是个贬义词。
对于文言文中这些古今义有同有异的词,我们必须勤查工具书,以便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