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学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五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4/24 16:45:1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860字。
  《渔父》学案
  【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课程探究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和自我评价,提倡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和反思。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逐渐改变原来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注重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专题教学中,我们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比、综合知识点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题是“直面人生”专题,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生。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以《渔父》为例。
  教师集体备课讨论:
  观点一:《渔父》是一篇文言文,教师应该通篇讲解、通篇翻译,保证知识的全面、准确。
  观点二:《渔父》内容较短,应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翻译课文,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即可。
  观点三:课文虽然短,但教师要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作出点拨,以把握住考点。
  观点四:授课过程中要联系本专题的内容,把《渔父》放在整个专题中,教师做重点词汇点拨,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联系本专题的其它内容展开讨论。
  集体备课定稿如下: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
  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课时】1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文化常识:
  1、关于屈原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