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五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9/1 11:38:51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4720字。《齐桓晋文之事》多层面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教学设想]
根据这套教材的统一安排,高三年级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其中,第五册第六单元安排集中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散文史上的名著——《孟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就把《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列入“基本课文篇目”。这套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第一册选有《寡人之于国也》。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对《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由学生背诵讲解孟子的观点导入课文。(略)
二、预读课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作指导,不可越俎代庖!)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三、重点解析
1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