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4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五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0/28 10:21:2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840字。附有教后反思
  《长亭送别》教案
  一、导入离别:
  离别,总是让人黯然神伤。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离别的诗词歌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一首《雨霖铃》,曲尽了离愁别恨。(齐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是清秋,又见长亭,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用戏文为我们演绎了离别时分的百转愁肠。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西厢记》节选《长亭送别》,一起走入主人公莺莺的情感世界。(幻灯片一)
  二、整体感知。
  1、剧情概括(结合教材50页注释):《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之作,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那么,它的剧情是怎样的呢?(幻灯片二)
  崔莺莺和张生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私下结为夫妻,使老妇人十分恼怒,拷问红娘严加追究。后来虽然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但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朝便上朝取应去“。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使崔张的爱情面临新的威胁和波折。“长亭送别”这折戏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曲词,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别离图,刻画了莺莺送别时的心绪,为莺莺形象添上浓墨重彩一笔。
  2、本折戏剧情:本折戏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四个场景:㈠送别途中;㈡长亭饯别;㈢临行叮咛;㈣依依惜别。(幻灯片三)
  三、赏析品读:
  1、[端正好]
  ①朗诵:一生读,师读,齐读。
  ②描绘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莺莺怎样的心情?
  明确:通过对碧云天、黄花地、南飞雁、霜林这些具有萧条、冷落特征的暮秋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女主人公痛苦压抑、沉郁忧伤的心情。
  ③关键词:
  “染”:动词,拟人化的词。真的有人去染霜林么?是主人公情感的融入。树林因有了秋霜,有了人的主观情感的变化才让树林被染醉了。
  补充: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作比。同样出现一个染字。毛泽东通过对壮丽、绚烂秋景描写,表现诗人主宰山河的壮志豪情。
  “醉”:人醉酒后脸红的情态,人格化的词。不是树林醉,而是人醉。沉醉于伤感悲凉的心境。
  “泪”:比喻。早晨阳光照射在树叶上露珠的闪烁、晶莹,如点点泪光。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④学生再读。
  2、[滚绣球]
  过渡语:[端正好]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融为一体,营造了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下面,共同赏析[滚绣球],进一步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①朗诵:一生读,齐读。
  ②读出什么感情?(出现最多的一个字)
  明确:“恨”:恨厮守之短
  恨无法挽留
  恨分别在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