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00个字。
美的荒凉, 哀的力量
——浅读皆川美香《秋》中的“物哀之美”
这次路桥区初中语文教学大比武的选文竟然采用了日本一位中学生皆川美香的作品《秋》,这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的。然而拿到这篇中学生的文章后,竟然有很多老师和学生无从读起,这也是出乎人意料的。而这篇中学生的文章竟然入选台湾中学教材选读读本,这更是让人惊讶。而且上课的老师在网络上几乎查不到有关作者作品的任何解读或背景介绍,这就更让我们出乎人意料了。
确实,这样的作品不容易理解。既然我们没有任何资料,那我们就真诚地面对文字,真诚面对在日本这片国土上滋养起来的作品。
其实文章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关键在于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情感比较晦涩,之所以晦涩,是因为在文章中,我们透过许多有关“秋”的描写,可以明显感受到多种情感冲突在一起,大喜大悲的情感始终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所以文字的寂静情感的复杂使得情感的解读显得异常的艰难,甚至我们一下子无法用语言表达。
但如果我们能够挖掘情感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结合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意识,还是能解读出一些东西来的。
文章中有好几条情感的主线交织在一起,既明显又很难一下子发现。在文章第二段写到:“稻穗一天比一天更饱满,身上披着宽大的金色的长袍”。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广阔无垠的稻穗充满了喜悦,充满了丰收的赞叹。然而作者紧接着又说,这是黄金的“沙漠”,在“沙漠”中,自己感到是个孤独的旅人。“沙漠”一词一方面说明了稻穗多得广阔无边,另一方面“沙漠”给人的感觉又是凄凉孤独的。那为什么作者刚刚还在赞扬丰收稻穗的景象与场景,马上情感就有这么大的转折呢?因为这么一望无际的美丽没有人(除了他之外)来欣赏与分享,这个稻穗的“沙漠”就马上要消失了,收割机从东南西北要围剿掉这片美丽,文明的机械以惊人的速度使风景中的“稻穗”变成收割后的稻子。
这稻子虽然收割了,但他留下了水晶般美丽的颗粒。首先,这颗粒也是美的,只是这颗粒接下来还是要被打下来的,所以这美丽也是短暂的、瞬间的。打掉稻穗的颗粒后,剩下了堆积如山的稻捆。从前作者常常钻进稻堆捉迷藏,从稻堆顶上往下滑,沾得满身是稻秸,把它弄得乱七八糟之后,才逃回家。这稻捆留下多么美好的童真童趣。但作者说这稻捆就像稻子们的坟墓一样。因为这留给自己美好回忆的稻捆也是无法长久停留下去的,他最后也要渐渐地,渐渐地烧成黑灰,成为一堆荒凉的稻灰。
不仅是稻穗,再看看那柿子树,孤零零地立在空旷的田野里,那弯弯的枝条和树皮剥落的树干,仿佛在陈述着孤独岁月的茕寂。这样的老柿子树,让人同情,让人怜悯。以前这柿子树有成群的儿童跑来,兴高采烈地摘柿子玩,而现在它那熟透的果实却零落在土地上,被遗忘的红艳艳的果实却在晚风中伤感地摇摆着。甚至连停落在他树枝上的乌鸦都不看重那成熟的果实。“扑啦啦”飞走了。透过这样的叙述,作者对柿树那种崇敬感动的情绪又自然流淌在淡淡忧伤的行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