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教学的讲与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的讲与读
河南省虞城县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组 杜红彪
讲鲁迅的著名小说《祥林嫂》时候,有件事让我感受颇深。有个学生说,她一拿到新课本就翻看了这篇小说,看得她掉了泪;课堂上,老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又让她掉了泪;但当她听了我对这一课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手法、主题思想等有板有眼地分析后,感受却大不如从前,再也流不出泪来。这是个平素很老实的孩子,话虽不中听,但实实在在。我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倒由她的话引起深思。
的确,学生最感兴趣的不是老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而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我们自己也有类似的感受,学了多年语文,又教了多年语文,留在我们脑子里的是些什么东西呢?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大多被岁月之流冲淡了,很多是遗忘了,而不朽的是那些活泼泼的语言,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记得小学时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还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初中时背的《木兰辞》、《陌上桑》还记忆犹新;高中时读阿Q闹革命时的内心独白,感受深入骨髓;读毛泽东的论文,诸如“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等语言,多么生动活泼而富有表现力;莎士比亚笔下夏洛克尖酸刻薄的话语,巴尔扎克文中葛朗台“金子!是真金……”的叫喊。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时时刻刻跳腾在我们的血脉中,简直让人骨头发痒。
与大作家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相比,我们老师的分析与讲解,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无怪乎,学生会感动于文学作品固有的生动叙述,而对老师过多的分析不太感兴趣了。
这就牵扯到语文教学的目的问题。试问诸位老师教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学习什么?学生学的不是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学的是活生生的语言,而优美的文学作品正是学习的典范。语文这东西就这么奇怪,不学语法的人亦可成为演说家或作家。不信拉出几十位著名作家问一问,当初是不是学习作品分析以后,才会写小说剧本的,恐怕不是。作家是读出来的,不是我们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