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删减之处在教学中的使用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一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3/1 9:38:3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630字。
  《荷塘月色》删减之处在教学中的使用 
  《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历来为人所称道。虽然教材一变再变,但这篇文章却一直得到编者的青睐。不过,在原来的人教社的书中,原文被编者作出了一些修改,而在新版人教社教材中却还其本来面貌,将原来编者删去的部分又重新放回到了文中。同样一篇文章,为何老教材又删又改,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能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下面我们就对此来作一些探讨。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修改评议:比喻的目的在使读者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地了解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要尽可能运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既要通俗,又要不俗。这里一连运用了三个比喻,描写荷塘里的白花,前两个均符合要求,最后一个以“刚出浴的美人”作比,有点脱离常见的生活实际。作为中学教材,这个比喻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故课文编者将它删去。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修改评议:比喻要尽可能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里作者以“峭楞楞如鬼一般”比喻参差斑驳的黑影,不够恰当,谁也没有见过鬼,世界上并不存在鬼,这就“比”糊涂了。经迷信中的“鬼”作比,也会给学生以消极的迷信思想影响,故宜删去。
  前句已删去比喻,则后句用比喻时无需加“却又”表示与上一比喻的转折关系,故课文删去“却又”。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的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裙。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修改评议:原文写到六朝采莲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但作者并未接着写六朝的诗歌为例,而是岔开写采莲时少女的嬉游,文意显得不够连贯,层次亦有松散之感,删去这段文字后,文章就变得紧凑多了。由此可见,即使是大作家的文章,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为了提高表达效果,作者应尽力对文章进行加工修饰,这是修辞的基本要求。
  于是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青如水。
  修改评议:清,指纯净无混杂的东西,跟“浊”相对,如水清见底;青,指蓝色或绿色,如青山绿水。朱自清先生写作“莲子清如水”,“清”属笔误。查《乐府诗集》第七十二卷《杂曲歌辞十二》,该句作“莲子青如水”,是指莲子的颜色如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