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三戒》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寓言的写作特点
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句式。
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的寓意。
2、学习以物喻人、随物赋形的写法及犀利、简洁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味古代文化、古代文学中的趣味,培养对于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文言词汇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分组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知天下事,需读古人书。
文章体裁?寓言。
寓言是由故事和教训(或道理)两部分组成。中国古代寓言往往将丰富有劝诫意义的教训或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篇名得于《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篇名隐含着君子不可不戒之意。篇中借麋、驴、鼠之物,对社会上那些恃宠而骄、貌似强大而内荏怯弱、窃时以肆暴,终至覆败的人们,进行了讽刺。各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0岁时中进士,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半年后,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不久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卒于柳州任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二人并称韩柳。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作品:《捕蛇者说》,刻划了被残酷剥削的蒋氏的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剥削的残酷。蒋氏祖孙三代受毒蛇之害,但因捕蛇可以抵偿租税,仍甘冒生命危险而不愿改业。它反映了农村的荒凉景象和悍吏逼租的狰狞面貌。它使我们认识到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到唐代赋税对人民的摧残到了什么程度!柳宗元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可以和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所表现的媲美的。《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童区寄传》写一个十一岁的牧童杀死两个抢劫人口的“豪贼”。作品塑造了勇敢机智的少年区寄的形象。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人口买卖的罪恶。柳宗元写了统治阶级的少数开明人物的传记,也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影。如《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品。《钴母潭记》,作者以生动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钴母潭的位置和形状,潭水来源和流动的状态,以及悬泉的声音,周围的景物等等。他叙述了购得这一胜景的由来,同时也反映了“官租私券”对于人民严重的剥削,以及他在贬谪生活中不能忘怀“故土”的抑郁心情。整个作品,把写景和抒情融合为一。在《钴母潭西小丘记》里,他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的勾画,仿佛各各都具有了血肉灵魂。他生动地写出了小丘优美的景色,同时也借“农夫渔父讨而陋之”,即小丘的被弃,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对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是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的,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纯以写景取胜:
三、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汇,分析文章。
序恒恶:经常,常常干非其类:冒犯,冲犯
然卒迨于祸:终究;等到,到,及。然而终于遭到了祸殃
《临江之麋》
畜之:畜养就犬:接近,靠近
稍使与之:逐渐良我友:的确
偃仆:卧倒,趴下
《黔之驴》
莫相知:副词,相当于“不要”,“不能”虎因喜:于是,就
乃去:于是,这才类有德:好像,类似
向不出其技:假使,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