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90个字。
比较:打开阅读教学另一扇窗
岱山岛斗初中孔成斌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比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确定事物异同。因此,乌申斯基也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语文是思维的文学表现形式,只有在比较鉴赏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文本之间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点,体会出文章的个性,促进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因此,比较阅读无疑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让比较阅读占有一席之地。
一、善于把握比较的“度”
比较阅读,旨在通过比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也就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共性,弘扬阅读个性。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和文本搭建比较对话的桥梁,帮助完成比较阅读过程中阅读内容与学习主体的时空对接。只要教师掌握了切人比较的深度,探准了比较的精度,保证了比较的全度,学生的情感和记忆才会被真正激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1、保证材料的可比性
尽管很多文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的找到一定的联系,但作为比较阅读教学而言,我们的目的是想通过对文本的比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研讨文本内在规律;是想通过对文本的比较作为范例,教给学生比较探究的方法。因此,比较阅读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可比性原则:第一,材料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实施比较的前提是比较材料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选择的文章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一定要有某种联系,或相似,或相异,或相关,不能随意将互不相干的两篇文章生硬的拉在一起让学生比较。总之要选择真正具有可比性的作品进行类比分析,比较鉴别,不能牵强附会,走极端。第二,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本身就是有目的的活动,比较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教学目的。如果比较的文章没有可比性,比较阅读就无法进行;如果材料的选择不体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就显得无的放矢。第三,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而言,比较材料选择的难度应该遵循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生的能力层次,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