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60字。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掌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了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即兴表演卢沟桥上中、日两军的对话和动作,人物表演等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2)通过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上台讲解,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何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2.教学难点: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构思商议卢沟桥上中、日两军的对话和动作设计,人物表演等。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翻寻报刊等方式搜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罪证资料。
2.教师准备:
阅读钻研教材、教学用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网络,学习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课前通过课件播放气势雄浑的《松花江上》创设氛围,唤起学生学习欲望。上课铃声响起,停止播放音乐。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它描写了什么事件以后东北人们流离失所的情景?
生:《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变.
师: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制造了哪件著名的历史事件呢?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呢?
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此,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导入新课:
师:回答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很牢固。现在请看这幅图(展示卢沟桥图),同学们知道这座桥的名称吗?
生:卢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