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所谓“三维空间”即是想像空间、思维空间、实践空间,如何培养学生“三维空间”能力,结合阅读教学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想像力却是无穷的。”想像是创造的翅膀,想像不但对发明创造,还是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都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合理的想像空间的能力。“文似看山不喜平”,教材中许多文章不乏含蓄和简省之处,这些空白无疑留给读者无穷的想像空间,回味无穷。引导学生根据有关描写,联系背景大胆发挥联想和想像,对这些“空白”进行再创造,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例如《项链》结尾写到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吉夫人向其所借的项链“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此时,佛来思吉夫人却出人意料地道出真相“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大片想像的空间:路瓦栽夫人听说后会作何感想,有何表情?这一晴天霹雳对她以后生活之路有何影响?对此,要求学生予以补叙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又好《孔乙己》“中秋过后”那一段末尾交代“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可以要求简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的,体会其生活的艰辛。《娜拉出走》中最后一句“救救孩子!”留给读者丰富的、无穷的想像空间。
2、培养学生对文章精彩描写进行空间形象再现的能力。阅读教学中不能没有形象思维,文学鉴赏更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对文章中的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等,应当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进行形象空间的再现,从而产生如见其景,如聆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春》中描绘的“春花”、“春草”等六幅画面,通过对其形象再现,就能较好地感悟到春的美好。
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或今人的“朦胧”、“意象”诗作,教师更要启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再现诗的意境,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所展示的“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阔而绚烂的景色,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只有通过丰富的想像进入诗的意境,才能获得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对各种描写的细节,在形象再现的同时要仔细咀嚼,认真口味。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于“三拳”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等都是动人的精彩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描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韵味,如《荷花淀》中水生的妻子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时,正在编席子的她“手指震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中嘴里吮了一下。”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她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要强的性格特点通过动作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对此,要启发学生去发掘和体味,于细微之处悟精神。
此外,对于文章中描写的学生陌生的或者复杂的东西,可以利用幻灯、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想像,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安塞腰鼓》中那气势磅礴、豪放壮阔之美,《林黛玉进贾府》中宁、荣二府的结构、布局、陈设,《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树林等。若借助教具或多媒体,则将为学生的想像力插上翅膀,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 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许多艺术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可惜多有“定论”,乃至于概念化、简单化。教师在分析这些文学作品的形象时,应当重在传授方法,并尽量撤去定格好的框框,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培养他们思维探索的多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