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自圆其说——向《桃花源记》质疑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他渴望自由,向往和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源诗并序》,尤其是《桃花源诗》的序(即《桃花源记》),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更令后人赞不绝口。
二十年前读这篇文章,认为它是人间天堂,可能是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境界。前些年,曾和学生一起陶醉于这神话般的仙境,只缘于作者笔下生花,将桃花源写得太美了。
而近两年来,每当我拿到《桃花源记》,我就开始犯愁,因为我发现文中关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悉”字的解释令文章自相矛盾。让人别扭,不便于向学生交代。
教学参考书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理解为“人们来来往往耕田种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把“悉”字解释为副词“完全,都”,这不仅让文章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悖。
其一,就文章本身而言,既然是桃花源内外的人的劳动习作、穿着打扮都完全一样,那怎么会有后文的“见渔人,乃大惊”呢?见了渔人竟如见了外星人一样惊奇。
其二,桃花源里的人自称是秦朝时逃此仙境避难的。中间历经了汉代、魏晋,而劳动习作、穿着打扮竟与源外之人毫无改变,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生活在秦朝和晋朝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性无甚改观。其实不然,为此,我专门翻阅了《中国服饰》,其中提到“秦始皇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创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孝明帝永年二年(公元59年),确定了汉代的冠服制度”;“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制度”;“六朝的服饰,大致上乃沿袭汉代的式样,惟魏晋之际,一些王公名士崇尚玄学清淡,追求灵性自然,行为和服饰不受礼俗所拘,施幅巾,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据记载表明,中国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