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010字。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预习学案
设问导读
1. 年, 逝世。 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
2.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
体制。
3.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 日益突出。 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 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年代后期,又把改革重点转到 方面,此后,苏联的 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转变为 ,国家权力分散。
5. 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失败, 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领导人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年底苏联解体。 关键信息
1.1953 斯大林
赫鲁晓夫 改革
2. 斯大林模式 政治体制
3.矛盾 1964
4.1985 经济 80
政治 政治 多党制
5.1991 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 叶利钦 1991
研学设计
学习要点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前提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2.主要内容
(1)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3.结果和影响
⑴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二、苏联的解体
1.背景
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⑵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过程
⑴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遭到失败。
⑵政变未遂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⑶1991年底,苏联解体。 学法点拨
【透析1】 让学生知道赫鲁晓夫之所以上台后就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因为原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陈旧而僵化的模式,它阻碍了苏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