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课文篇幅长、事件多、容量大,研读前应先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通过几个重点问题的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生动简练,教学时通过探究重点段落来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及语言的生动性;分析人物形象时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弄明白人物形象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要启发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4、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格。
【教学难点】
1、景物描写的方法与作用。
2、开头、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
【教学手段】
投影仪、录音机。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基本生字生词,能灵活运用。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像一条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
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
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愈酿愈香。
相信同学们的童年生活一定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的趣事也一定会历历在目,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笔下的《社戏》,一起找寻我们童年的快乐。(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4、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格。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鲁迅的有关知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多种。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dàn duó pō xǐng háng cuān duo fú chán chán wǎn
惮 踱 颇 归 省 行 辈 撺 掇 凫水 潺 潺 宛 转
3、解释下列词语。
惮:怕、畏惧。
踱:来回的走。
颇:很。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份。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翻来复去的说。
怠慢:冷淡,招等不周。
蕴藻:水草。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踊跃:跳跃。
弥散:弥漫消散。
四、整体感知
㈠、听课文录音,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集体讨论后明确:
1)看社戏 戏前波折 月下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 月下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 略写的是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 钓鱼放牛捉虾 六一公公送豆。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
4)三个部分:一、(1一3段)盼看社戏;二、(4-30段)去看社戏;三、(3-40段)怀念社戏。
㈡、合作探究。
1、 教师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