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的模糊教学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论语文课的模糊教学
cwf
一. 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徘徊于高耗低效的低谷。教师教得精疲力竭,学生学得焦头烂额,而学生的语文素质却似有每况愈下的趋势。耳闻“语文课,你怎么了?”的诘问,面对“语文课误尽苍生”的责难,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来不及抒发牢骚和委屈,已沉浸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的反思之中。尽管内心“凄凄惨惨切切”,却真心实意地在“寻寻觅觅”,试图走出“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反观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发现:由于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扬弃和对新时代精神的把握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因而形成种种的弊端:
对语文教育模糊部分的忽视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表述的:“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体会、品味,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而所有这些主要是通过学习者的体验而非通过理性分析来完成的,更何况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是发展人的丰富情感,优化人的精神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精神的底子。“立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的过程。众所周知,二十世纪是“现代化”、“科学主义”大获全胜的时代,“崇尚逻辑、讲究实效的功利意识占据了社会的中心地位,沉思和幻想的空间日益缩小。”海德格尔曾经指出,生活于当代社会,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是否愿意承认,科学技术事实上已经渗入到生活之中,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的确如此,现代化、科学主义无孔不入,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语文”的认识和教学,其影响的结果是语文的实用性被强调得无以复加,语文教育中的模糊部分则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关系是我它(I-it)关系,关注课程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远甚于学生的人格状况”2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的教育这一本质,热中于功利,热中于经济效益,造成人的精神萎缩,使人失去了完整性;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的功能而忽视了对人的精神的培养,而置“涵养学生的情操、情趣,培养学生灵性